为落实“十四五”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目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2县11区垃圾分类回收及处理现状暑期调研实践团于2021年7月21日前往大雁塔、大悦城、大唐不夜城、永宁垃圾压缩站、白庙路垃圾压缩站等地开展了新一阶段调研。实践团前端A组成员采访了保洁人员。保洁人员告诉实践团成员们,大雁塔地铁站会对可回收垃圾(瓶子)进行干预、且有专门配套的工具。人们将垃圾投入垃圾桶后、保洁人员定时清桶。
保洁人员清理垃圾现场
同时,询问工作人员后,实践团成员得知,除了瓶子以外,所有的垃圾都被混合清运,拾荒者会对地铁站的可回收垃圾进行干预,通过与拾荒者的对话,实践团成员进一步得知,拾荒者回收的瓶子将被送往附近的垃圾中转站。
实践团在大雁塔北广场、大唐不夜城、大悦城等地发放线下问卷,通过总结问卷填写情况得知,问卷显示大多数人在地铁站、景区、商场等停留时间短的公共场所通常更倾向于混合投放一包垃圾,但据实践团实地观察发现,此类公共场所产生的垃圾绝大多数为单次投放,问卷结果与客观事实不符,因此在后期需要投放更多数量的问卷以获得更为准确地调研数据。实践团进一步总结今日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垃圾投放间隔受人流量大小的影响,下班高峰期垃圾产生量较多。同时,实践团也对调研地的垃圾桶情况做了总结,发现大雁塔与大唐不夜城属于示范点,有两种不同规格的垃圾桶、垃圾分类相对来说较完善,八成垃圾桶为有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两内桶,两成垃圾桶有四个内桶。大悦城商场正门口是四个内桶的垃圾桶,商场内部均为两个内桶的垃圾桶。结合问卷得知,公众希望公共场所具备的功能更偏向于全自动与桶满监测。
实践团前端B组成员通过一天的调研活动,发现在景区及高校内分类垃圾桶的普及已经相当到位。为了方便民众投放垃圾,也为了方便景区(高校)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大多数分类垃圾桶采用“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组合,但无论是高校还是景区,民众在进行垃圾投放时,仍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民众只是下意识的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并不关注垃圾桶上的分类标识。这说明垃圾分类的观念并没有深入到民众的心里,虽然部分民众有意识地将水瓶、易拉罐投放进“可回收垃圾”内,但并不知道投放前需要倒掉瓶中的剩余液体,保持可回收垃圾干燥。
实践团成员采访周边群众现场
实践团中端成员前往永宁垃圾压缩站、白庙路垃圾压缩站等地调研。实践团发现永宁垃圾压缩站垃圾主要来源于草场坡村小区,街道,商铺等。由小区或街道的负责人员将垃圾送到,压缩站并不外出收集垃圾。垃圾类型主要是其他垃圾,但在运来的垃圾中也可见纸盒、塑料袋等可回收的垃圾。附近的清洁工也直接将街边的垃圾投入压缩车。同时,压缩站一天大约回收5吨垃圾,由两辆压缩车拉出,通过压缩处理后的垃圾直接送往高陵区等地的焚烧厂。
白庙路垃圾压缩站垃圾主要来源于劳动路以东、二环路以北、太白路以西、环南路以南地区的各大门面、单位、小区等。压缩站处理垃圾日产日清,收入多少便处理多少,处理好的垃圾会被送往户县焚烧厂和处理厂【中节能(西安)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同时此地对于厨余垃圾也有相关要求,压缩站采取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并有相应的引导员,倡导厨余垃圾破袋投放,杜绝混装、混运,相关制度已取得初步成效。
实践团成员合影
青年路街办北门垃圾中转站的垃圾主要来源于青年路周围的学校,工厂企业,小区,每天回收垃圾28-30辆三轮车,运出垃圾6.5-7车(一车20t),总重约140t。垃圾进入压缩站后先装箱(压缩箱,密封不可打开,不进行分类处理),随后运往秦汉新城垃圾处理厂。
本次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对调研地区进行拍照、记录,积极采访调研地工作人员,大量发放线下调查问卷,力求在实践过程中做到严谨求实,身体力行深入基层,提高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探索城市垃圾分类最优解,携手共建绿色环保新家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97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