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了解国家的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情况,7月24日至7月30日,由西南石油大学信息学院组成的“凉山采访小分队”在队长兰小英的带领下,来到了凉山州冕宁县宏模镇拉白村,队员们展开了一系列采访和走访活动。
7月24日,实践队员来到了拉白村,进行了驻村干部采访活动。采访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以及对未来拉白村的发展规划。”驻村干部张书记介绍到,拉白村从原来400多的贫困人口经过第一任书记和当地村干部的帮扶还有村民的积极配合下种植油橄榄,现已完全脱贫。在未来的发展规划方面,张书记表示文化振兴才是重中之重,大力发展教育才是未来发展之根本。当地留守儿童居多,村委会也在想办法帮助留守儿童,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援助,之后会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扶贫”项目,成立教育基金,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感到温暖。
7月25日,实践队走访当地脱贫户,了解脱贫户的生活变化和脱贫工作的具体开展措施。在走访的路途中,队员们看到了脱贫户住上了由政府协助修筑的精准扶贫的房子和赠送的电视机,还有各界社会人士捐赠的生活用品等。其中有一位脱贫户瘫痪五六年,丈夫已去世五年,她激动的说到“如果不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自己完全不敢想象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现在住了新房子,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感谢党和政府!”有一对彝族爷爷奶奶说:“我们以前吃都吃不饱,现在生活越来越好,顿顿都能吃上肉,特别感谢党和政府。”
7月26-28日,实践队采访当地脱贫户,参观农村现代建设,了解和感受油橄榄基地的运作,了解了当地村民脱贫后的生活。实践队了解到脱贫户主要收入来源是养殖家禽、农业劳动、外出务工。一位脱贫户阿姨表示她现在即在家养殖家禽又在冕宁县的油橄榄基地进行务工,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她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之后实践队去参观了油橄榄基地,油橄榄种植了三年才摘的,已经摘了两年,拉白村三个组共有590亩。参观油橄榄基地后队员们感受到了政府在扶贫工作上的巨大投入,真正做到了脱贫不返贫。在采访当地务农工人的过程中,实践队了解了油橄榄基地的运作流程,灌溉和打药70多亩地需要七个人左右。一个人一般一天能摘10筐的橄榄,60斤一筐,每筐橄榄26元。老年人动作要慢些,一天能摘5到6筐。
7月29日,实践队采访前拉白村驻村干部,现任宏模镇副镇长黄秀娟,了解到脱贫工作的不易。采访的过程中她提到,作为外市来的驻村干部,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得融入老百姓,想他们所想,饮食起居都得适应当地老百姓的习惯,要和百姓相处融洽,不能一贯用官腔要求老百姓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要真正了解老百姓的需求。现在看到老百姓脱贫过上好日子,自己内心是即感动又自豪。能参与一线扶贫,并和在扶贫一线的万千驻村工作者一起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切身体会,自己也成长了不少。她表示在脱贫攻坚的日子里比较的遗憾的是自己对家庭的投入比较少。刚开始孩子幼小,不理解妈妈一直不在家,到孩子大了点,她就带上儿子去走访贫困户,慢慢的,孩子也能理解***妈的工作,还叮嘱***妈一定要多帮助那些贫困的叔叔阿姨。
7月30日,实践队采访拉白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书记、村书记兰书记、沈组长有关于控辍保学内容。在拉白村,村干部都是通过积极的宣传,挨家挨户的走访,让大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来劝说那些不想读书的孩子回来。在问及有没有遇到确实很不想读书的孩子,村干部回答到:“肯定是有的,我们也会劝说其父母,还有就是看好他,不让他出去打工。之前为了让未完成义务教育就出去打工的孩子回来读书,我们镇上的干部还有村上的,都是到他打工的地方把他带回来,最远的地方曾经还去过安徽合肥。”村干部在当时安置这些不想读书但必须读书的孩子时是去跟学校商量,专为其开设了一个班。
在几天的采访和走访中,实践队队员认识到脱贫攻坚的不易,每一位驻村干部都很艰辛。在工作和家庭的选择中,他们都舍小家为大家,为人民谋福利。脱贫后,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贫困,每一个脱贫户对党和国家最多的话语都是““瓦吉瓦”和“卡莎莎”。小孩的教育也得到了改善,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也被大家熟知。这几天的经历让实践队队员了解到自己家乡存在的根本问题,也为毕业以后建设家乡奠定了基础。
(指导老师/薛静 文/马阿呷 兰小英 图/马杰 吉虎 巴木铁哈)
凉山采访小分队+兰小英+1794991078+18215806739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93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