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8月13日讯】(通讯员:胡骏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大国工匠精神,为助力传统剪纸艺术在新时代“活”起来,助力剪纸艺术更好的被广大文化消费者接受,更好的在现代社会中延续与发展。8月9日至8月1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传承“油”我实践队胡骏民,黄欢靠等几位队员前往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非遗博物馆和广西省民族博物馆探寻传统剪纸技艺。实践队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剪纸著名传承地,欣赏学习剪纸工艺品,了解剪纸历史文化,动手制作剪纸工艺品等开展以“在新时代下调研探索剪纸艺术传承发展现状与创新方向——让剪纸艺术“活”起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线下活动部分。
图为实践队员在南锣鼓巷非遗博物馆门前通讯员胡骏民提供
8月9日,实践队员前往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非遗博物馆探寻老北京胡同中的剪纸技艺。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代表,最为重要的是在这一个小小的胡同步行街中汇聚了各式各样的传统非遗文化,例如老北京剪纸,纸质团扇,泥人等。实践队员在这个极具老北京风情的街道中探寻着剪纸技艺。
图为实践队员与剪纸工艺品合影通讯员胡骏民提供
实践队员通过阅读非遗博物馆中的介绍,倾听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了解老北京剪纸的历史文化。据了解,北京的剪纸是多种地域剪纸流派的混合体。在古代剪纸最开始是一种宗教行为,主要剪的是动物,也就是动物图腾,是一个族群的信仰。在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剪纸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行为,已经发展到房屋的装饰。而现在剪纸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据工作人员了解,以前的南锣鼓巷大多是小吃店,商铺。但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来南锣鼓巷视察时提到:“要留住乡愁、留住记忆、留住和谐”。人们开始意识到南锣鼓巷吸引人们的不是小吃而是文化,因此才有了为留住南锣记忆800平方米商铺办非遗博物馆的佳话。之后实践队员又参观欣赏了博物馆中的老北京剪纸艺术品,其中有的作品是描绘动物,有的作品是描绘建筑,人物等等。实践队员在欣赏剪纸艺术品的过程中感受着属于中国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感受着这一条具有非遗范儿的北京胡同的独特魅力。
实践队员胡骏民在参观结束后表示:“通过此次参观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我国传统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让我愈加意识到剪纸此类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更坚定了我相信剪纸艺术能在新时代“活”起来的信心,坚定了我投入到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中去的决心。”
8月10日,实践队员再次出发,前往广西省民族博物馆探寻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剪纸艺术。广西民族博物馆中藏有许多具有壮族等少数民族特色的南方流派的剪纸工艺品。实践队员在参观中了解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剪纸艺术,感受剪纸艺术上所承载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黄欢靠表示:“我本人是壮族,在欣赏具有我们壮族特色的剪纸工艺品时是感到十分亲切的。这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剪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不单单是哪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责任,这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
图为实践队员与民族剪纸工艺品合影通讯员黄欢靠提供
8月11日,在经历前期线上线下实践后,传承“油”我实践队队员均对我国传统剪纸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更充分的认识,对剪纸艺术品的简单制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各实践队员分别在各自的家中亲自动手制作了剪纸工艺品,用切身行动传承,弘扬传统剪纸艺术。
图为实践队员在家制作的剪纸通讯员胡骏民提供
在此次的线下部分实践活动中,传承“油”我实践队充分了解了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感受了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为实践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的助力传统剪纸艺术在新时代“活”起来,助力剪纸艺术更好的被广大文化消费者接受,更好的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扎实的认识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线上研讨剪纸文化通讯员胡骏民供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传承“油”我实践队 责任编辑:胡骏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85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