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三下乡”的浪潮,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光辉岁月”调研团来到文化底蕴丰厚的山西文水展开社会调研,寻找在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扶贫政策下文水如何打造自己的名片,迈出步子走向世界。
来到文化底蕴文水县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则天故里,胡兰家乡孕育了女皇文化和流传了红色革命火种,还有着“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文化印记。在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下,文水县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力发展文旅产业,力图把文旅产业中的方方面面打造成为文水一张张闪亮的名片。
一、胡兰红色名片
谈起刘胡兰,毅然决然、坚定地奔赴刑场的身影仿佛仍然随时浮现在我们眼前,令人心生感动。山西文水,是刘胡兰的家乡,在这个处处充满红色印记、处处留存红色故事的地方,以刘胡兰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精神至今散发着光辉。在文水,刘胡兰纪念馆中的每一帧每一画,每一个记录每一处点滴都将革命岁月里悲壮而又伟大的瞬间刻画下来。一直在传承胡兰精神的刘胡兰民兵英雄班在每一场党史宣讲,每一次胡兰精神宣传的现场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打靶场上,训练地旁,姑娘们的身影仍然向世人勾勒出保家卫国,传承红色精神的形象。强军战歌的回音总是萦绕在休操后的场地上。在刘胡兰班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持初心,为党为民,兢兢业业,执着坚持,充分诠释了胡兰精神。
刘胡兰精神的红色名片历经历史洗刷也永不褪色,在每一位文水人的传承中将散发更加夺目的光芒。
二、则天王者名片
则天庙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青水秀的名胜地。庙于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30多间殿宇[1]。游客在此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封建时代杰出女政治家的不朽业绩,还可以看到她留在中国的文化遗产。文水作为“则天故里”孕育的女皇文化在则天庙的历史底蕴中可被打造为文水的王者名片。
三、民间艺术烟火名片
文水县有很多零散的民间艺术,近几年政府已经采取显影措施由最初的民间艺人、文艺工作者自发地深入乡村抢救、收集、整理和保护,到文水县委、县政府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组织、挖掘和保护,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2]
截至目前,已有“岳村鈲子”“桥头大鼓”“文水长拳”“文水马西铙”等28个项目成为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应该说,作为农业大县,这是文水县转型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开端。2006年,文水县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道路上再上一层楼,他们相继成立了“岳村鈲子协会”“岳村鈲子艺术团”“武皇锣鼓艺术团”“桥头大鼓艺术团”等民间组织和演出团体,开办了“岳村鈲子培训班”和“马西铙”艺术培训班,免费提供乐器和服装,保证了艺术传承后继有人[3]。
另外通过调查得知目前山西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上特设了舞蹈、打击乐等课程内容——“从娃娃抓起拯救文化遗产”,通过将这些民间艺术真正进入课堂,它们将在烟火气中再现绚烂光芒。
四、生态农业绿色名片
文水县长青农牧合作社总经理、文水十佳青年胡帅向调研团成员表达了他对改变整个文水种植局势的意愿与志向,而他也首先在自己的大棚里开展了多样化的作物种植。文水的生态农业绿色种植发展势头迅猛,在长青农牧业公司,通过绿色农业发展,贫困户主要是采取有机融合的方式进行参与运营。一方面,合作社允许农民参股入股,每年通过股利和红息的形式为农户提供收入。另一方面,农户以个人的身份参加合作社,通过正常领取工资的形式实现长期收入满足生活需求。
目前,投资1.4亿元的生态农业项目已经部分建成投产,还将完成投资1.52亿元的苍儿会二期工程、商务会馆建设和休闲度假村建设项目世泰湖风景旅游区建设项目。[4]
由此可见文水县可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四张名片,从而迈出走向更广阔的脱贫道路。
[1] 摘自《文水旅游》
[2] 摘自“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3] 摘自山西新闻报《刘胡兰能否成为文化强县品牌》
[4] 摘自“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71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