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理工学子三下乡感悟:传承非遗经典,献礼建党百年
为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号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烟台理工学院“听党指挥”社会实践队有幸成为学院三下乡队伍中的一支,于7月15日到7月17日分别深入烟台市芝罘区和牟平区,学习观摩果模、花边棒槌、手作香三项胶东非遗手艺,并对其传承人进行专访。同时去往烟台市文化馆参观“胶东红潮·匠心烟台”非遗展览,深入了解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时代大学生的青年力量!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到“三下乡”活动中,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与激动。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们乘坐高铁来到了烟台市牟平区西半城村王家卿奶奶的家中,这是我们实践活动到达的第一个地点,我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到达奶奶的家门口后,奶奶热情地招待我们进屋,就像一位奶奶见到自己的亲孙女们一样,为我们切水果吃:“孩子们别不好意思吃,这是我自己家种的瓜,快尝尝甜不甜!”奶奶亲切地和我们交谈着。说即奶奶便将制作棒槌花边的道具搬上炕头,边演示边向我们讲述着她与棒槌花边的故事。如今从事棒槌花边创作已经成为了王家卿奶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与她的生活密不可分,即使她再忙再累,也会乐在其中,并且要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胶东红潮·匠心烟台”非遗展览。刚刚踏进展览馆的大门,我就被这些传统民间“宝藏”、承载着胶东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所吸引了。我驻足观看了每一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不禁感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鲜明特色,博大内涵,也为我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地。下午我们拜访了果模传承人杨龙师傅,那一个个形状各异的果模仿佛被注入了独特的灵魂,每个形象都充满了独特的个性与魅力。杨龙师傅不善言辞,回答都很简短,但他那淳朴的笑容深深地感染了我。我观察到他的双手已满是伤痕,这双沧桑的手记录了他学艺路上的艰辛与不易。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手作香传承人王德正老师的工作室中,我观察到店里运用了很简单的颜色,摆放了很多手工制作的香料,一缕淡淡清香,萦绕心间,如沐浴阳光般温暖而美好。我们大家围坐在一起,点一支香,品一杯茶,就算众人不语,气氛也是融洽的。
通过对几位非遗传承人的采访,我不禁想对王家卿老师,杨龙老师,王德正老师以及所有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手艺人表达我的敬佩之情。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一件事情,并专注的干了这件事一辈子,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代代流传下来的工匠精神。“手心的温度,工匠的精神,精致的情感,真诚的信仰。”是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标签。这种用一辈子的时间钻研一件事的精神需要勇气更需要恒心,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刻学习。本次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魅力,而与传承人的近距离接触更是让我对非遗传承人的匠人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转眼间就结束了。这一路走来,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感触。我们经历过骑着共享单车顶着烈日在路上奔波几个小时,整个后背被汗水浸透的炎热,经历过在高铁候车时坐在椅子上吃面包和泡面充饥的感觉,经历过回校时正逢下雨鞋子上全都是泥土和雨水混杂的狼狈,经历过回到宿舍就能倒头就睡的疲惫……虽然很辛苦,但收获不少。最重要的,是留下了五名和我一起吃过苦一起认真去做同一件事情的伙伴,我很开心,也很感动!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经历,人生的旅途漫漫,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现在就应该抓紧时间,一步一步地踏实前进,不要留下遗憾。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回想这次整个实践过程,从前期的筹备工作,到中期的开展阶段,再到后期的总结阶段,都在告诉我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是一个紧密的团队,为了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去完成一项共同任务的团队,只有大家都做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这是一种热爱,更是一种情怀。在如今这个商业价值为主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会重视老一辈人留下的这些宝贵的财富,这是我们每一位国人的骄傲,它们不应该被埋没。而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如今需要我们新一代年轻人来传承发扬,这样中国才会有更好的未来,终有一天,这些都将会成为我们的宝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54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