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上海醒来的我们,就迎来了中国航海日--7月11日,坐在校友会会所吃着早餐,看着窗外黄浦旁的东方明珠塔,感慨着只能远远的望一眼,但转身就毫不留恋的为落实今天活动的安排而作准备。
中国航海博物馆--历史的终点与起点
实践队一行人在上班族的洪潮中开始了一次沙丁鱼的旅行,经过三次地铁转站才从浦西北部到达浦东南部的滴水湖,也就是中国航海博物馆所在地。由于今天是中国航海日,所以航海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在集美航海优秀校友葛兴学长的带领下,我们分别参观了航海历史、船舶、航海与港口、海事与海上安全、海员、军事航海六个展馆。
刚进入展厅,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按照1:1比例制造的,真实再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的主要船型——福船。中国在明朝就有领先于世界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但是近代中国,却因为闭关锁国而落后西方许多年。秉持开放的态度,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是郑和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一个大国该有的姿态。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借鉴古时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的大国战略。
中国航海博物馆不仅典藏有中国航海发展的珍贵藏品,也有各种各样现代船舶的模型和船上设备的展示和介绍。对于航海的学生来说,雷达、ECDIS、GPS都是我们熟悉的驾驶台设备,但对于很多来参观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可能从未见过这样的设备,更别说了解它们的作用。我们总是说整个社会对航海的关注度太低,可是普通人对于我们海上运输是怎样进行的、船上有哪些设备、设备的用处等等都一无所知,那他们又怎么会对海员——这个对社会默默奉献的群体有所了解和关心呢?我觉得,要想提高船员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人了解航海事业至关重要。庆幸的是,今年央视一套新闻联播开始报道海员的生活,而航海博物馆的免费参观日又展示出航海的方方面面,这无疑将提升公众对于航海的了解。看到博物馆内一群群的小学生甚至3、4岁的娃娃,我脑袋里就想到一句似曾相识的话:“航海教育从娃娃抓起”。
上海中远海运油品运输有限公司--‘觊觎’已久的就业单位
“作为中远海运(COSCO)的三分之一,为了海运强国的梦想,中海油运立足沿海,面向远洋,从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中一路走来,劈波斩浪,在岁月中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海上情怀。”这是上海中远海运油品运输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展厅入门题板上的介绍,然而当观看过中远海运的年终总结和宣传片《WE ARE READY》后,我们才真正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中远海运拥有世界第一的船队规模、全球最大干散货船队、全球最大油品运输船队等等全球首屈一指的船队以及各种附加航运服务,如金融服务、全球信息系统。它的步履源于中国,遍布全球;服务不分昼夜,跨越时空。他的每一次归来再出发都是为了履行承诺。
国际海事组织提出:没有海员的贡献,世界上一半人会受冻,另一半人会挨饿。而在我眼里,海员一直是儿时记忆里那个不朽的英雄-大力水手。航海的专业要求,海上的枯燥封闷,甚至艰难险阻,决定了船员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娴熟的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强大的适应能力以及出色的应变能力,要具备这样的职业素养,海员兄弟们也是蛮拼的。爷们的事业,自豪的事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5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