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广东海洋大学海大渔棠社会实践团队按计划前往阳江市东平镇大澳渔村的渔家民俗风情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相关调研工作。大澳渔村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以传统渔业向文化旅游业转型从而促进乡村振兴的传统渔村。
如今,大澳仍然存在原著居民出海打鱼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渔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变迁,更多的是依靠当地旅游文化的兴起而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大澳不仅仅是依靠优美的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其拥有悠久的渔家文化和传统民俗的底蕴,给这个美丽的村落在乡村振兴新篇章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大澳渔村的民俗风情博物馆最直接地展示和体现出大澳的疍家风俗文化。
上午,团队成员和大澳渔村的杨书记进行相关交流,了解到大澳渔村未来的发展目标是集“旅游、文化、居住、产业”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中文化建设一环是大澳渔村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大澳的疍家文化被记载在民俗风情馆内。据了解,博物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展馆内存放有疍家棚居、罟棚船模、鳁鲸骨骸、渔家婚嫁泥雕,古时疍家衣服、头饰、生产和生活用具以及贝壳等5000多件用品,这不仅仅保留着大澳渔村的历史遗留物,还有向后人展现了大澳渔村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目前馆内处于改造修缮期,馆内封闭,暂停开放。团队提前联系大澳渔村的杨书记,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跟随杨书记一同前往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
著名的“南海一号”——南宋初期海上丝绸之路期间的一座沉船,是国内发现的第一艘沉船,已经闻名全国各地。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座沉船打捞之处,是在大澳渔村附近的海域。由此可见,大澳渔村在历史上记载着的海上贸易中处于重要地理位置。不仅如此,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大型鳁鲸骨骸也存放于此。据了解,这具骨骸长12米,高1.8米,自2003年3月被制作成标本在本馆展示至今。早在1994年,这头鳁鲸在阳西县溪头村的沙滩上搁浅。由于肉体早已腐烂,东平镇镇委、镇政府决定将其骨骸作为标本,协助当地村民将其与腐肉分离,清理干净后放置在大澳村风情博物馆内,供众人观赏和研究。
疍家泥雕是博物馆里另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于2012年完成的疍家泥雕记录了大澳的民风民俗,早传疍家人世代生活在船上,没有大船,无法远洋,只能在近岸生活,长年累月漂泊在海上,恰如浮于饱和盐溶液的鸡蛋,故名为“疍民”。而他们居住的舟楫形如半包的蛋壳,且如蛋壳一般脆弱,故名为“疍家”。大澳,是疍家人的聚集地之一,因此这里有着丰富的疍家文化。渔妇树荫下织渔网、渔夫捕鱼满载而归,新郎喜迎亲……后人制作的这些泥雕正是疍家婚嫁、疍家民俗文化的一种栩栩如生的展示,为社会呈现出清晰的疍家面貌,供人们感受疍家文化气息,领略疍家文化独特魅力,表现出渔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冀。
团队紧跟杨书记步伐,再往左前行是一排紧密相连的玻璃橱柜,里面放置着古时疍家衣服、头饰、生产和生活用具以及贝壳等5000多件用品,如渔民将其挂在船上作为床来睡觉的“工”字型网模型,捕鱼的鱼篓、双提梁带盖篮等等。大部分以缩小版仿制品展现给大众,以便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其构造和用途。
参观完毕后,团队成员与杨书记进行短暂的交谈,指出风情博物馆内目前所存的问题,主要是文物展品形式单一、游客体验感少、馆内摆放结构不恰当以及面积偏小。团队成员根据自身旅游经验和专业知识,对馆内的完善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条件允许下,设置文物解说二维码,以便为有需人士扫码解读;二是设计大澳渔村打卡景点名信片,终点为大澳民俗风情馆;三是制作一些与馆内文物相符合的周边文创纪念品和纪念章,加大对博物挂的宣传。
乡村振兴不仅要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层面。乡村振兴不能抛弃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澳渔村以集“旅游、文化、居住、产业”为一体的发展模式,通过建立渔家民俗风情博物馆,在继承渔家民俗的基础下,进而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成文化产业来发展乡村,让乡村全方面振兴更具潜能,何其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
目前东平大澳已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过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渔农重镇、旅游强镇”是东平的发展战略之一,以疍家文化为支点,撬动“产、城、人、文”的有机融合,能让这颗耀眼的滨海魅力新星冉冉升起,为其他渔村振兴发展提供经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49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