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索铁山、宝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寻找铁山大集的历史文化痕迹,了解地秧歌文化的发展现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走向振兴实践队于8月10日前往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镇和宝山镇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寻找大集上的手工艺品,以及调研铁山大集上出卖品的近些年的价格变化,来探究其发展现状。
队员们早早出发。寻找铁山大集并不容易,因为实践队中并没有对附近熟悉的成员。在坐车到镇上之后,问了小吃店店主、环卫工人,问了很多人才一路找到隐蔽在小路里的铁山大集。铁山大集,又叫韩家村大集。实践队员顶着炎炎烈日,走了一个多小时,到了铁山大集后,听着集市上卖主们的吆喝,努力的想要寻找到集市上手工艺品的蛛丝马迹。
铁山大集经过多年的变革,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农贸集市,摊位上出售的大多是农产品和生活用品,卖的有各种的海鲜、肉、衣服鞋子等,已经很难找到文化遗产存在的痕迹。只在里面零星几个摊位上看到了手工的扫帚和蒲扇,但这个东西着实算不上当地特有的手工制品,家乡远在河南的队员表示,自己的家中的集市上也有这两种手工制品,很常见。在大集旁的超市中,实践队员们询问店主关于铁山大集的历史,店主表示当地并没有关于铁山大集的很多传说和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少之又少。队员们对此表示失落。
离这里不远的宝山镇,有一个地秧歌文化传承中心,那里除了地秧歌之外,还有很有特色的剪纸,队员们决定继续前去寻找。顶着中午的烈日,队员们步行来到地秧歌文化传承中心,这与当地的便民服务中心紧紧相连。走进这座在街道中并不太显眼的建筑,队员们期待着可以找到地秧歌的文化踪迹。在建筑外墙上,陈列着当地地秧歌、剪纸等文化遗产的建设历程,但大部分仍停留在2015~2016年间,并没有近年来的情况。从宣传栏上,可以看出当地前几年还是极为重视地秧歌以及剪纸文化的发展,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还会选择优秀的传承人去参加比赛,而且从开展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来,他们还重视下一代的培养,里面很多都是和小孩子有关的项目。走进建筑内部,里面主要还是便民服务中心的区域,因为是中午,里面几乎没有人,便民服务中心的值班人员,得知实践队员是来了解地秧歌,就积极地帮实践队员联系宣传部部长。
宣传展示的楼并不算很大,从一楼开始,就有当地的宣传发展的规划,上着楼梯,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孝的宣传画。五楼设有剪纸活动室之类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室,在走廊的墙上,还挂有很多优秀的剪纸作品。
实践队员们还对当地居民进行走访调查。文化传承中心旁边的商店老板表示,他对此地的地秧歌文化只是简单了解,并没有深入学习过,平时没有参与过活动。走访的其他居民也表示,对于当地很有特色的剪纸和地秧歌文化并没有很多的了解。当地的地秧歌和剪纸文化的传播范围并不广,它前几年可能比较繁荣,人们比较重视,但是它所开展的活动面向的对象很窄,传播的范围很小。大多还是集中在原来就对这些文化很感兴趣的群体之中。
“本次实践带给我更多的是震撼,对传统文化流逝的震撼。不论是铁山大集还是宝山地秧歌,它们生于当地但也消失于当地,这种文化的流逝带给人们的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实践队员梁珂感慨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大范围的传播才更有效。且不论大范围的传播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更有利,只单讲传统文化的传承,大范围的传播,才会减少后继无人的可能性。多少文化珍宝,都是因为后继无人,才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兴起不是一日之功,只建成一个传承中心很容易,但它不能一劳永逸,只有让它们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它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传统文化才能活起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46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