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脱贫攻坚丰硕成果以及乡村振兴惠民措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SIT化工星光“三下乡”实践小队在7月14日至7月16日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7月15日,实践小队成员前往砦牙乡平雅村看望了“特殊”的小朋友,捐赠了学习用品以及助学金,暖心的实践小队成员还分别给他写了信并留了联系方式,后续小队也将继续跟进。实践小队针对现实情况,精心准备了化学趣味小实验,在实验、娱乐过程中打开小朋友的心扉,走进小朋友的内心世界。
同时,经过与脱贫户的访谈,了解到平雅村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帮助,在村干、村民的积极配合下于2019年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人均年收入达到四千元以上。农作物由单一的玉米、水稻等粮食产物发展到八角、油茶、香菇等多种经济作物,桑蚕养殖初具规模,农民实现创收增收。
随后,实践小队一行到平雅村村委会参加扶贫调研座谈会。会议上,各级领导、各部门介绍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扶贫产业发展需求等,并且对于乡村振兴提出了多项创新性想法与展望,例如:通过与高校对接,向大山里的孩子开展线上教育以及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引进企业合作,解决当地务工难问题,来发展当地的产业;通过发展电商平台,出售当地农副产品,实现农民增收。实践小队希望通过本次扶贫调研座谈会为当地乡村振兴付出绵薄之力,后续实践小队将积极与学校对接,汇报会议上所提到的问题与建议,真正让社会实践落到实处,而不是走马观花。
会后,实践小队在县农业农村局罗技术员带领下前往了桑蚕养殖基地,详细地听取了当地养蚕模式,了解具体价格与销售方式。同时实地考察了桑叶种植情况,具体了解种桑养蚕整个机制的操作流程。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罗技术员的一句话让团队成员感触深刻——搞农业不到田间地头是不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他们基层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我国的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实现。
7月16日,实践小队来到金牙瑶族乡猛干小学,进行化学趣味实验课,开展人工智能科普,举办卫生知识竞答会等拓展当地学生的知识,真正将“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分别融入了留守儿童的课堂。
首先,作为化工专业的实践小队成员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给留守儿童们进行了趣味化学实验课。通过鸡蛋漂浮实验,小苏打遇白醋冒泡实验,气球爆炸实验等,激发了当地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兴趣,丰富了当地学生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当地的学生也亲身体验,感受化学的魅力。
其次,实践小队开展了一堂关于人工智能的科普小课堂,让当地学生对于人工智能有了初步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认识到科技强国的重要性,呼吁他们努力学习,为我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实践小队给当地学生播放了疫情防控宣传片,教授了简单的急救知识,举办了一场卫生知识竞答会,并准备了相应的奖品。通过本次“卫生知识进课堂”,不仅是为了考察当地学生疫情防控知识,急救知识的认识程度,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他们对于卫生知识的掌握。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学生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问题之一,“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一句话让实践小队成员颇有感触。
最后,实践小队采访了当地“三支一扶”的彭甜老师和原驻村第一书记林丹丹,了解了她们初心与感悟。林丹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句话让实践小队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实践小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决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彭甜老师这样的支教老师,他们主动请缨,远赴边疆,亦或是深入大山,只为给当地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走出去,努力学习,为社会做贡献。像林丹丹这样默默无闻的驻村第一书记也不在少数,他们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努力为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曾经的脱贫攻坚,还是现在的乡村振兴,都离不开各级领导、各部门、扶贫干部等,以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就像现在面对疫情,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44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