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不尽的革命烈火,宣不完的党史党心
仲田岭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三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东线高速公路藤桥出口西侧2公里处的仲田公私岭上。管理单位是三亚市民政局。仲田岭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1993年,碑身是钢筋水泥结构,外贴马赛克,顶端缀红色琉璃瓦,高13米,基座高1.3米、宽4.3米,底座分三层,每层高0.35米、宽4.38米,碑身正面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基座正面镌刻三亚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4月5日撰写的碑志。碑志概述了仲田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碑后左右两端建凉亭各1座。亭呈六方形,高4.5米、宽3.5米,顶缀红色琉璃瓦。仲田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是1927年藤桥工农武装-的大后方,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共陵崖县委、陵水县苏维埃政府驻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陵崖保乐边区党(工)委和边区办事处。解放战争时期,崖乐县、榆三县、榆三特别区和琼崖纵队第三支队等党政军领导机关曾长期驻扎这里。为了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大力弘扬烈士精神,重温革命历史,营造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氛围,河南工业大学“学党史,宣党心”实践团于八月八日来到了仲田岭革命烈士纪念碑,开展了党史理论宣传实践活动。
这是一座战斗堡垒。中共陵崖县委就在这里指挥陵水、崖县人民点燃革命火种,掀起革命高潮,使其成为琼南一处坚不可摧的革命根据地。这是一片红色土地。作为藤桥工农武装暴动的大后方,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革命先辈们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用血肉之躯构筑了革命根据地,坚持23年红旗不倒,谱写了琼崖革命斗争史上璀璨夺目的篇章。这里便是仲田岭革命根据地。青山有幸埋忠骨。如今,位于三亚市海棠区的仲田岭烈士纪念碑远看似一把火炬,寓意“星火燎原”,熊熊燃烧在仲田岭群山之间。人们难以想象,90多年前此处的烽火岁月,只有那静静矗立的纪念碑无声地记录了这里腥风血雨的历史,而今又以崭新的姿态眺望着这片土地上喜人的发展画卷。
为了发扬传承红色精神,实践组成员在实践期间对访客进行了宣讲活动,通过介绍当时在敌人围困的日子里面对敌人的“围剿”和封锁,仲田岭虽是抵挡外敌的绝佳之地,可并非人类宜居之所。6个月,180多个日日夜夜,对于常人而言,一晃即过,但对于身处深山、食不饱腹、寒病交加,外加野兽为害、时刻还要提防敌人“围剿”的革命同志,那是多么艰难的岁月!仲田岭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敌人封锁严密,山上同志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粮食短缺,有时十多个人一个月吃不上一口粥,只好摸鱼虾,掏蚁卵,采野菜充饥。他们还面临着天气、自然灾害的侵袭。台风天气,狂风暴雨之下,茅草屋被掀得片草不留,大家只好挤在大树底下。衣服破了,那就披上树皮;冬天寒风凛冽,那就钻木取火,围着篝火一边取暖一边打瞌睡……在敌人围困的日子里,同志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有人身上长满疮,有人因为营养不良水肿。靠着坚定的信念,十多人在仲田岭上度过了6个多月艰难的斗争生活,在老区人民的支持下,走出游击斗争的低谷。崖三区党组织和革命活动恢复后,困难接踵而至。“随着仲田岭名声大扬,敌人惶恐不安,甚至贴出了‘五杀’公告,白色恐怖之下,群众心有余悸,工作又陷入了艰难的境地。”朱兴琦说,根据地人民用智慧同敌人周旋,例如,石姆龙村革命堡垒户王达明,以下地干活为名,用牛粪掩盖粮食,与仲田联络站站长黎亚辉巧妙合作,成功将粮食运到驻地。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感慨良多、受益匪浅。中国共产党在黑暗的旧中国诞生,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历经风雨坎坷建立起富强民主的新中国,通过不断建设和发展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94年的风雨历程让我们的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凝聚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仁人志士的智慧和力量。“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
撰稿人:“学党史,宣党心”实践团队供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42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