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学子寻非遗 探博物馆觅秦腔
西安7月10日电(通讯员 陆映燊)7月11日,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寻秦声 探遗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六人前往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内的秦腔博物馆,将此作为他们探寻非遗传承的第一站。
秦腔发源自西周,可谓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瑰丽奇葩。这一来自中原黄土的戏种生动再现了西北神韵、汉唐雄风。“金玉良缘钟爱勇,哀声惊动大秦川”一板一眼中尽显炎黄遗风。团队通过参观博物馆、采访讲解志愿者等方式,考察非遗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传承情况。
初至西交大遇同学 才进博物馆见端倪
顶着炎炎烈日,在配合疫情防控做好报备,同时在取得与西安交通大学“文博社志愿者团队”的一位负责讲解同学的联系与配合后,团队进入秦腔博物馆进行参观。据悉,西安交通大学的秦腔项目曾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而陕西秦腔博物馆由陕西省文化厅和西安交通大学于2009年联合共建而成。
成员进入博物馆一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诉说着秦腔千年演绎历史的展墙。深红的漆皮面具张扬奔放,仿佛下一秒就将从泥土般粗制的墙上奔涌而出。往后第一个空旷的展厅满是秦腔艺术家的介绍。“这里有近百位现当代‘秦腔人’”志愿者非常骄傲的向团队成员介绍,用微微颤抖的声音表达着崇敬,“其中不乏像马有仙、肖玉玲这样的开山鼻祖”。他提到的马有仙、肖玉玲分别是秦腔“马”派、“肖”派的创始人,都是国家一级演员。其中马有仙更是被国务院评为“有特殊贡献艺术专家”,说她是现代秦腔第一人也毫不为过。并列而置的一排展柜里介绍了如今的秦腔传承人,其中有为秦腔默默耕耘的老一辈艺术家,更有初露峥嵘的年轻者。这些新一代艺术家在历届中国戏剧奖·梅花奖中崭露头角、屡获金奖。即使只是走马观花的过路人,团队成员依然被秦腔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深深折服。
深入博物馆再见真章 古今变化惊叹众人
一路上到博物馆二楼,团队成员对于秦腔的理解也是更上一层楼。据介绍,秦腔的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用西安人的话讲,这个叫‘挣嗓子’”。展厅最中心有一个按比例缩小的秦腔戏台模型展出,为参观者还原了旧时秦腔表演的舞台。搭配着多媒体生动的还原秦腔演出现场,讲解员甚至说起了段子:“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引得团队成员一片笑声。
虽是一片欢声笑语,但有细心的团队成员注意到,展柜中展出的戏服、面具大多落灰。对此讲解员解释到,这其实是为了真实反映过去秦腔民间艺术家是怎样在动荡的年代,仅凭微薄的收入和一颗炽热的心,一路坚持至今的。说到这,连讲解员都有些动容,“如果有能力有机会,我也想成为秦腔传承人的一份子。”
青年传承在肩抗 秦腔传唱再悠扬
为了解秦腔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度与传承情况,成员有幸采访了一位当日在秦腔博物馆提供免费讲解的西安交通大学“文博社志愿者团队”讲解团的同学。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秦腔博物馆位于他们上课的必经之路,平日里常有社团在此组织活动。学校也开设了有关于秦腔历史、非遗文化、秦腔赏析等的课程。在假期更有周边中小学组织学生前来参观,“那些可爱的小朋友们也正是我们志愿者团队的主要服务对象”。这位志愿者说到兴头上,甚至主动模仿了一小段秦腔名曲《春秋笔》,引来几位路人驻足。借此机会,团队进一步采访了几位在校大学生。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接触非遗文化的主要途径来自于学生团体、学校、社会。譬如说在国际博物馆日,西安交通大学戏剧社借用秦腔博物馆戏台采用线下互动与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了“京韵秦腔,唱响汉唐”主题专场戏曲演出;更有西安交通大学的师生将流行音乐文化、陕西方言与秦腔结合,填词作曲了《不吼也秦腔》,用别样的风格诠释了年轻人对秦腔这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喜爱使古老的秦腔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与活力。经过一系列采访,团队成员都纷纷惊讶于该校学生在对于秦腔乃至非遗文化的喜欢是如此的一致,足可见学校对于非遗传承精神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引导与塑造作用。
此次秦腔博物馆参观之行使团队成员明白,秦腔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也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是因为这秦腔被无数平凡的年轻人呵护着、传承着,正如博物馆门口的对联上所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这秦腔,乃是来自千百年普通人民豪气万丈、发自肺腑的吼唱。
团队名称:“寻秦声 探遗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团队联系人:韩疏桐
撰稿人姓名:陆映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40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