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日,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红心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在疫情防控的紧急召令下,结束了为期九天的实践活动,乘上了返乡的列车。为跟紧建党百年的脚步,深入贯彻党史教育,实践队策划了以“一研四辅”为纲的实践方案,通过专项调研,了解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沿循“习文-赏艺-明理-践悟”的思路,帮助孩子们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2017年7月,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团委书记赵和平,驱车三小时,到达随州市曾都区,筹备建设学院在随的第一个实践基地。直至今日,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暑期实践队已经成功和随州市六个乡镇村庄结成纽带。为维护好这座来之不易的桥梁,五年来,实践队一直保持着耐心细心的工作态度。从物资采购和整理,到基础设施的维护,从方案策划和文创设计,到工作手册印刷和产品诞生等等,都执行有序、亲力亲为,才有了欣欣向荣、富有温情的支教基地。
这五年,当地区团委与武汉理工大学双方互信互助,实践队的队员们也展现出自己“建好一个家”的能力。一八年的“绿孕希望,筑梦青春”实践中,实践队捐赠出“绿色书架”和百余册适龄图书,搭起了第一个希望书屋;在一九年“绿动青春,相伴成长”实践中,队员们将上百张照片布置成照片墙,留存并展示每份情谊;在二一年的“红心筑梦,学思践悟”实践中,实践队捐赠“爱心书架”和原创设计的故事书,为基地增添了一抹有温度的红色。
除了在物资上的支援越来越丰富且具有原创性,理工学子们的教学内涵和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先是一七年以“德智体美”为核心,让孩子在假期也保持输入知识、锻炼能力的状态;一八年开展的环保科技小作品制作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走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流程,萌发好奇,孕育求索精神;一九年带领孩子们走进本地企业,体会大国工业的发展,培养责任感和自豪感;二一年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引领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不仅课内讲好”四史“,课后还组织孩子参观红色景点。年复一年,课堂教育从显性化为隐性,其背后的思想内核越发深刻,实践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同时实践队员的脚步也并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课堂内。在数十日的支教活动中,队员们前往孩子家中拜访,向家长了解他们的家庭和学习情况,送去大哥哥大姐姐的温暖;也会在街头和辅导机构发放问卷,探究乡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一九年的“手牵手成长”计划中,多名留守儿童与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结对,志愿者向结对的孩子许下“十八岁的承诺”,在他们十八岁前为他们解答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二〇年时,志愿者作为小老师,在线上考量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用学习奖状来督促孩子积极向上;二一年时,在“结对成长”的基础上,队员们返乡后又组织收集图书和文具,对点捐赠,以加强孩子们的阅读意识,培养兴趣。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对孩子的关怀也当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和他们培养好感情,建立信任,交织心灵,从而给予最好的帮助。实践中,不仅实践队员能用自己青春中的新鲜感、力量感、信念感,播种或孕育孩子们的梦想;同时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或是各异的家庭背景,能让队员们获得人性美的滋养,在实践的新时刻下、新地点,产生一系列“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思考,从而为“改造自我”“改造世界”创造可能。“三下乡”活动使得实践的双方都在智识和心灵上趋于完善,迸发出了课本学习之外的另一种力量。
第一个五年,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实践队与随州市曾都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陪伴了数百名渴求知识的乡村儿童,与几十名孩子成为了共同长大的“合伙人”;将来还有第二个五年,第三个五年……等待学子们的是一份责任与挑战,也是荡涤浮华之气的修炼。在永不停歇的时间脚步里,在竞争和浮躁的火热外,将有人记得这一对对身处异乡,却共同守护一个梦想的兄弟姐妹们。
五年坚守,不忘初心;一份责任,步履不停!
一审编辑:孙胜贤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29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