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乡村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擦亮苏区文化名片,7月2日下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梅美与共队前往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探访百侯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并采访“五鬼弄金狮”现任传承人杨育辉。通过采访的形式,与非遗传承人多方位交流非遗文化的内涵和未来,深层次感受非遗文化的意义,助力苏区传承古色文化,焕发古色新机,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乡村非遗,古色魅力
7月2日,实践团队来到大埔县百侯镇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传承点——永思堂探寻“五鬼弄金狮“魅力。首先实践团队在现任传承人杨育辉先生的讲解下,了解到五鬼弄金狮是流传于大埔百侯民间的一种狮舞,取材自唐僧上西天取经的一段故事。该舞蹈以两个孙猴子、一个沙僧、一个猪八戒、一个驼背佛(俗称五鬼)与金狮对舞,互相逗弄为主要情节,表演上糅合武功、杂技表演,动作敏捷,刚柔相济。同时五鬼弄金狮是大埔地区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表演之一。在传承人介绍中,队员们了解到在百侯当地,每逢过年过节,狮班会在当地演出,免费向民众表演五鬼弄金狮,以此活跃节日气氛,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不遗余力,坚守初心
当传承人被问及非遗文化是如何这么好地传承和保护下来的,他回答道:世代坚守。五鬼弄金狮原为百侯杨氏族人组建的以表演武术为主的狮班,随着时代的变化故事情节表演逐渐取代武术表演,成为主要表演节目。后裔杨良胜是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十一二岁便学习武术,十八九岁便能单独带团队表演。杨良胜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传承的初心,他一边认真表演,让更多人认识甚至喜欢上这种文化,一边在非遗项目传承上不遗余力,积极开展“非遗活动进校园“活动,为传承非遗储备新鲜血液,打造传承人培养新模式。同时,他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项目,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祖屋永思堂作为”五鬼弄金狮“和“百侯鲤鱼灯舞“这两项非遗项目的后继人才培训基地和传习所,并完善成百侯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非遗传承遇挑战
在谈及现阶段传承问题时,传承人也是流露出无能为力的感情。杨育辉先生给团队讲到自己的姐夫杨良胜2018年因病逝世后,转由自己接手传承非遗。但由于时代变化的浪潮太快,如今愿意学习这种传统表演艺术的人变少,且需要付出的练习成本较高,年轻人也难以理解到非遗文化的内涵并投身其中。同时,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很多表演和培训无法进行,非遗文化在近两年无法得到较好地弘扬。听到这个消息后,队员在感慨之余向杨育辉先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例如加强政府、学校、新媒体等渠道的教育推广。交谈过程中,杨育辉先生也表现出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直面困难,并鼓励广大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
亲身体验古色客家非遗
采访交流完后,杨育辉先生热情邀请队员们参观永思堂,队员们抱着学习的态度,认真地品味客家非遗的魅力。永思堂现为省级非遗项目,对研究客家当地人文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永思堂内不仅陈列有五鬼弄金狮和鲤鱼灯舞的道具,还展出各种客家非遗文化的介绍牌,如、”广东汉乐“、”百侯汉乐人物介绍“、”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百侯薄饼、五香牛肉干、忆子粄、算盘子“等。传承人见队员们对这些非遗文化非常感兴趣,随即便从屋内拿出五鬼弄金狮的道具给实践团队。队员们饶有兴趣地感受这些表演道具,几名队员甚至经传承人的同意后穿戴上道具,彷佛将自己置身于表演之中,亲身感受非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底蕴。传承人更是毫无事前准备地穿戴上金狮,给队员们表演了一小段动作,队员们也是细细品味其中的底蕴。
赋非遗时代新活力,青年勇担传承重任
乡村非遗内容民众性强、艺术特点别具一格、传播方式影响大,且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历史和艺术价值,是应受到广大群众和政府保护和传承的宝贵财产。而新时代更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学习、爱上非遗文化,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行动上做到“文化自信“。不仅要如展馆利用古色从生活、艺术、文娱等多方面展示出客家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应鼓励青年人关注到自己家乡的非遗,发挥新时代青年的想象力,通过新机遇、新模式、新科技带来新动力、新活力、新意义。新青年要勇担家乡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任,而且有助于擦亮乡村文化名片,让古色文化焕发新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18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