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学院“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发展状况调查”暑假实践队
8月9日,由于疫情影响,我们的社会实践仍然在线上进行。社会实践队成员分为两组,一组继续搜集资料,另一组根据计划对本次调研进行查缺补漏,继续宣传调查问卷的同时继续进行线上会议。
基于南水北调工程而孕育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形态,以“忠诚奉献、大爱报国”为核心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节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将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作为重要载体。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水利工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从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工建设,到今天“一泓清水送京津”梦想成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河南省淅川县几十万移民群众为了库区建设和水质保护,抛家舍业、背井离乡,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在实践中形成了“大爱报国、忠诚担当、无私奉献、众志成城”的淅川移民精神。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之际,有必要对淅川移民精神进行总结、概括、提升,使之成为与跨世纪宏大调水工程相伴而生并与之长存的精神成果,成为激励河南乃至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发奋图强、共襄盛世的强大动力。
一种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历史契机、文化渊源和社会实践锻造。爱国主义精神和淳朴厚重的民风是淅川移民精神深深根植的肥沃土壤,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达50多年的建设过程则为淅川移民精神的产生创造了宏大的社会实践。从1958年到现在,淅川县先后动迁近40万人。这是人类水利发展史上在一个县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经济社会情况变化最复杂的移民过程。从丹江口水库蓄水开始,顺阳川、丹阳川、板桥川,这些淅川最为富庶的膏腴之地淹没了。这片曾经十分繁华的百里平川,连同千百年来楚国先民们留下的宝贵城池和文物古迹,一同躺在了碧波万顷的水库湖底。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在国家与民族长远发展和个人及家庭眼前利益不能完全兼顾的取舍面前,在是坚守故乡热土还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工程的抉择面前,几代淅川人作出了坚定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带着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乡愁。为了丹江口水库建设,从1958年到1978年,淅川县先后分六批迁出20.2万人。2002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开工后,为了保证丰富水源,丹江口大坝再次加高,由原来的162米提升到176.6米,淅川县需要再次被淹没的面积达144平方公里,搬迁人口16.2万人。面对国家需要,淅川老百姓不讲条件、没有怨言、不出难题,从而使国家原计划4年完成的搬迁任务,只用2年就圆满完成了,并且做到了“不亡、不伤、不丢、不漏一个人”。淅川人怀着对家国民族的大爱,毅然决然地走出去了,留下了巍巍的背影,创造了感人魂魄的精神财富。这一精神财富,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家国情怀,就是舍家为国的凛然大义,就是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的“淅川移民精神”。
建设伟大国家,创造千秋伟业,要依靠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力量。淅川移民精神是实现国家利益至上与群众利益至上高度统一的价值体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为国家事业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让中原更出彩”的历史进程中,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16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