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会暑期实践之返乡实践报告
——-小组成员:张舒云帆、郭颖佳、傅舒淇
摘要:
为致敬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学习我党的艰难革命路和我国的伟大复兴史,探寻红色“心”故事,传承老一辈革命家不畏牺牲、艰苦奋斗、忠于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会暑期实践之返乡小组分别来到了河北省唐山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宁波市,通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英雄故居,采放抗美援朝老兵、普通百姓等完成了本次社会实践。
实践目的: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站在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铭记百年来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为了使我团队大学生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会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河北省唐山市、江苏省南京市和浙江省宁波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共同了解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
实践经过与结果:
一、傅舒淇返乡实践
2021年7月12日,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会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红色基地渡江胜利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
“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展”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运筹帷幄 坚决‘打过长江去’”、“决战千里 百万雄师过大江”、“军民团结 接管城市开新局”“革命到底 宜将剩勇追穷寇”、“见证胜利 渡江精神世代传”。墙上的图文、历史影像以及陈列在展示柜中的文物史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段峥嵘岁月,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让我们震撼的是,纪念馆内一组大型沉浸式场景,刻画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场面,同时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给我们带来更直观的感受,激发我们内心的爱国情怀。活动期间,由单位和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学习团队一批接着一批,他们一边听着讲解员口述历史,一边与同伴交流着自己的感想,革命历史在他们心底留下深深的烙印。
走出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渡江胜利广场上的“千帆竞渡”群雕。其中最高的一根红色立柱长49.423米,象征着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49颗红色五角星连同49跟大型红色立柱在江边闪耀,如同灯塔一般指引革命者奋勇向前。
渡江战役的胜利孕育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渡江精神,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我们要坚持和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渡江精神,不畏困难、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2021年7月13日上午,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会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红色基地梅园新村纪念馆开展调研活动,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
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当年参加第二次国共和谈的领导人物的一幅浮雕墙。浮雕上的人物被排成S形,代表他们当年所走过的曲折的革命道路。这段历史故事分为六个部分:“为了和平 进行重庆谈判”、“进驻梅园 开启南京续谈”、“审时度势 力控严峻局势”“扩大统战 开辟第二条战线”、“坦诚相待 从容应对调解”、“抵制‘国大’ 使中共赢得人心”。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欲借黄河复归故道之名,达到切割、削弱解放区的目的。国民政府欲不复堤,直接堵决口,但这样会给生活在黄河下游的百姓带来深度灾难。而中国共产党考虑到百姓的疾苦,要求先复堤后堵口。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坚韧不拔的崇高革命精神。
在访问调查中,我们发现由学校或单位组织过来参观的游客占大多数,青少年的身影也相对较多。学校在暑期组织中小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让孩子们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使得红色文化能够得以更好地传承。
在国共南京谈判的艰难岁月里,周恩来带领中共代表团和中共中央南京局全体同志,勇于担当、忠诚贡献、团结自律、不畏艰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坚韧不拔、无私忘我的崇高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必将成为激励我们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行的强大动力。
二、郭颖佳返乡实践
7月13日下午,我们乘坐地铁前往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追寻烈士足迹。天气炎热,前来参观的人却络绎不绝。初入展馆,整整十面刻满烈士姓名的汉白玉墙映入我们的眼帘。在雨花台牺牲的烈士数以万计,已知姓名的1519名,绝大部分却是无名烈士。这些烈士怀揣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献身。金佛庄、顾名世、恽代英、邓中夏……无一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发现参观人员中不乏学生,更有许多年轻人正在进行讲解员培训,要将革命先烈的事迹讲给更多来访者听。通过本次参观,我们学习了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成立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的英勇事迹,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成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月14日下午,我们前往坐落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48号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因为提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当天的调研很是顺利。馆内藏品众多——“誓雪国耻”瓷杯、防毒面具包装罐、“毋忘寇仇”纪念章,其中更有侵华日军支那事变南京总攻击纪念纸扇、日本《支那事变写真》全辑、日本国内发行的“庆祝”南京陷落画刊……五千余件藏品无一不在向来访者讲述着那段苦难的历史,日军的残暴、人民的苦难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样前来参观的团队游客让我们意识到这个博物馆的重要性,国人需铭记这段屈辱却令中华儿女奋起的历史。走上三楼,成百上千份抗战亲历者手印更是让人深受震撼,我们已然明白铭记历史的意义。只有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历史才不会重来。
7月31日下午,我们前往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追寻党的足迹。纪念馆地处偏僻,坐落于居民楼之中。在纪念馆中,我们遇见了向孩子轻声介绍朱自清先生生平的家长,也遇见了在“众家姆妈”故事前驻足的老人。通过参观,我们了解了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宁波的传播以及中共宁波地委成立后党领导开展的革命群众运动,也学习了张秋人、赵济猛、杨眉山等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而后,通过对管理员的采访及翻阅参观登记表,我们了解到每天的参观人次能达到六七十人,多是一些学校组织参观的学生,也不乏从奉化等地前来参观的团队。纪念馆虽小,却清晰地展现了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方组织带领宁波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辉历史,承担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历史使命,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在对一名小学刚毕业即将升入初中的女孩的采访过程中,她对红色景点知之甚少的情状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我们认识到这个年纪的学生对革命事迹和红色精神的了解程度不深、了解意愿不强,学校在此方面做出的引导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小学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不仅应该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水平,更应该增强学生对于党的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此同时,红色博物馆也应积极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各年龄阶段的游客前来参观。
社会实践结束后,我一共发布通讯稿5篇,其中有4篇刊登在大学生网报上,有1篇刊登在中浙网上。除此之外,共有两篇推送,其中1篇的点击量达到136,另一篇点击量达到77。
三、张舒云帆返乡实践
忆往昔,战士们用汗水和鲜血为中国开辟出了一条风雨革命路;看今朝,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建设着一个日渐强大的中国。时光流逝,它带走了一批又一批为建设新中国无私奉献的老革命家、老战士,却留下了值得一代又一代新生力量学习、传承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为深入了解我国的伟大复兴史,传承老一辈革命家、战士不畏牺牲、艰苦奋斗、忠于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于2021年7月31日,我分别来到了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榛子镇南平庄村、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响堂镇后迁义村采访了参加过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两位老红军——-高耀臣和刘桂明,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那种热爱与忠诚,那种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与担当深深打动了我。
在采访过程中,当问起他们的参军入党时间时,他们的眼中都充满了自豪的光芒,毫不犹豫地说出准确的时间,由此可见,在两位老兵心中,能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为祖国做贡献是多么光荣的事情。高耀臣爷爷自1954年从驻扎的朝鲜回国后,便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中,挖山洞建避险楼、支援农村建设等等,就在去年冬天,疫情防控期间,年近90的高老仍坚持做志愿者到村口值班,对高老来说,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信仰,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高老家三代人都是军人,他们身上那种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仍在延续……在采访刘桂明爷爷时,尽管已经90岁高龄的刘老已经听不太清我的问题了,但当提到年轻时的经历时他激动地为我们找出了他的退役军人证书和身份登记表,刘老一边轻轻抚摸着那些早已泛黄的证件,一边满怀热情地给我们讲述当兵时的故事。
纵使时代在发展,生活条件在变好,他们身上宝贵的品质和精神却始终没有改变过,那个时代的老革命者心中只有纯粹的信仰,他们心中那份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与责任感是我们难以估量的。“信仰无声,拳拳赤子心就是最好的名声;生命无华,殷殷报国行就是最好的芳华。”老一辈革命者用自身行动向我们诠释了这句话的分量。
2021年8月1日,我来到了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了解大钊同志的伟大贡献,汲取大钊精神带给我们的内在力量。
进入纪念馆的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8根功绩柱。刚劲有力的柱体上端,雕刻着党旗党徽的图案,8根功绩柱,占位8方,围成一个圆形,象征着李大钊在中国革命史上立下的丰功伟绩。走进李大钊生平事迹展览馆,便可以看到镌刻在雕塑玄关上的李大钊生前写下的文章、著作,读着那熟悉的、铿锵有力的字句,仿佛听到了大钊先生对青年的谆谆教诲。
沿着展览馆的展示墙向里走,可以看到李大钊先生一生中的每个重要事件与贡献,看着那一件件展品和介绍,我感觉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从未感到像今天这样离大钊先生的距离如此近过。
李大钊同志于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二十世纪初,爱国运动的兴起,给中国带来了一线生机。李大钊同志从此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1913年,李大钊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同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超前的思想使他从这场革命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获得解放的希望。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渐渐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9年,李大钊同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0年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时年38岁。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李大钊同志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为走近革命先烈,深入了解李大钊先生的成长历程,感受革命先辈的高尚道德操守、崇高人格风范和淳朴家风美德。,体会中国共产党开创之时的艰难不易。2021年8月2日,我来到了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故居。
这是一个三进的四合院,是李大钊先生童年居住的地方。走进大门,便能看到一口水井,从小便勤劳懂事的大钊先生每天清晨都会从这里挑水,为家人分担劳务。进入院子,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李大钊先生的半身雕像,旁边的牌子上写着庄严的入党誓词。这不禁为简单朴素的院子增添了一丝庄重的气息。在大钊像的东侧,是一间李大钊的伯父李任元教私塾的学馆,不太宽敞的屋子里,整齐地摆放着四张课桌和八把凳子,也许正是儿时所受到的良好教育与文化熏陶,才成就了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走进第二个院子,右边有一颗百年丁香树,在每年的春天,都会有淡淡的花香弥漫整个院子,给安静古朴的院子增添些许活力与生活气息。树后的东厢房便是大钊先生出生的地方,里面整齐地摆放着织布机和母亲的嫁妆。接着向里走,便来到了中院的西正房,这里是李大钊先生的三祖父李如壁长期居住的地方,在这件屋子的墙壁上,挂满了对大钊先生故居以及家人的生平介绍,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均驻足于此,细细品读大钊先生丰富的童年经历。来到后院,可以看到大钊先生家的粮仓和马棚,粮仓内的床上摆放着一张小桌子,桌子上还有一盏油灯,大钊先生儿时就常常在这里读书、写字、做文章。
今日,我们站在李大钊先生的故土上回望历史长河,川流不息的人群与精心保存的展品映入眼帘,往昔的峥嵘岁月和坎坷革命路涌上心头。李大钊先生曾经播撒下的红色火种如今已在这片土地上迸发出无穷的力量,青年人正踏着先辈蹚出的光明之路坚定前行。
在每天的社会实践结束后,我都及时整理写了通讯稿,均在中浙网、大学生网报、中国大学生网成功发表。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深入学习了我党的光辉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不畏艰难、听党指挥、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革命精神,了解了更多的红色故事和革命经历。
实践意义与反思:
本次社会实践虽然存在着前期准备不够充分、实践形式较为单一的缺点,但我们也都有所收获。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断前进的精神风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落后就要挨打”……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更深的烙印。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铭记历史的前提下,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必须自觉立大志、干大事,将自己的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的未来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15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