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逸(1892年8月10日-1974年1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人,历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任党的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74年11月19日病逝于北京。
张云逸,出生于1892年,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1926年,张云逸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主要负责领导华东后方军民精简整编、厉行节约,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
1948 济南战役胜利的第二天,身处西柏坡的中央军委做出了最终的决定,发起淮海战役,时间定在1948年11月初。
那么谁来完成后勤指挥的工作呢?中央军委想到了一个人——张云逸。
然而淮海战役打响后,解放军的推进异常缓慢,华野部队的粮食供应出现了困难。但张云逸沉着冷静,组织华东局调集了2.5亿斤粮食在运河以东,并将华中的粮食集中在涟水、沭阳地区,将山东的粮食集中在郯城以北。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如果仅靠各粮站紧急调往运河以西的粮食做补给,既耗费大量人力,又有可能赶不上部队移动的速度。
在这危急之时,张云逸当机立断,采取最便捷的方式——征粮。
张云逸给征粮部队下达了必须遵守的纪律。他要求各部队在征粮过程中采取宣传动员与照顾群众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张云逸要求征粮部队向百姓介绍战场形势,让他们了解征粮的目的。他还特别强调, 要和老百姓讲清楚,解放军是借粮,战役结束后如数奉还。另一方面,他还在征借过程中做到有重有轻,秋征负担轻的地方多借,秋征负担重的地方少借,灾区一般不借,并确保群众总负担率不超过30%。11月16日,中央军委致电中野、华野领导人并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中原华东两野战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
为支援前线作战,整个华东解放区几乎筹集到了所有可用的粮食。后勤部队主动降低标准,把节省下来的粮食运上前线。
张云逸深知华东地区已经没有一粒多余的粮食了。于是他决定,向中央申请调其他解放区的粮食到华东。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于是在张云逸的带领下山东支前民工推起小车、挑起扁担,搭桥修路、赶运军粮,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下,男女老幼总动员,保证前方供给,争取全国早日解放。大车、小车在广袤的原野上踏开了一条条坦阔的大道,天降大雪亦不能阻止一支支运粮大军前进的步伐。下雪车辆不好通行,支前民工便扛着粮食在雪雨中送至前方粮站;雪后的路更不好走,沿线人民便扫雪、修路、搭桥,他们用生命践行誓言:“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于是1949年1月10日,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淮海战役迎来了最后胜利。
在新四军时期和张云逸搭档的陈毅元帅曾评价张云逸说:“云逸既是一个好主角,也是一个好配角。当主角时能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当配角时则主动配合,精诚合作,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毛泽东主席也曾评价其:“共产党能对国民党将领说话的人不多,张云逸是其一并称其‘老成持重,威望颇高’。”张云逸将军一生谨记“以遂初志,而尽己责”的信念,使命在肩,初心不改,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毛泽东高度地称赞他:“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11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