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原本美丽的蓝色星球现如今却已变得千疮百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数量也应运而生,根据环保部的数据统计,2015年全国共产生生活垃圾18564万吨,国内至少有三分之二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窘境,因此建立系统的垃圾分类体系变得刻不容缓。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发布了“普遍推行垃圾分类”的总动员令,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有了清晰蓝图,自此步入快车道。而随着此次“十四五”规划对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提出了建设要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
为响应国家对于城镇垃圾分类的号召,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助推垃圾分类,悦享城镇新风”暑假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9日前往苏州市虎丘区马浜花园小区开展实践活动。本次活动通过深入小区垃圾分类环节,观察垃圾分类实际操作,并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宣讲,让居民群众更好更深入了解当前中国垃圾分类现状,也为国家“治理城镇生活垃圾”项目进献当代大学生的一份绵薄之力。
团队成员走进马浜花园小区,发现小区各处都有着生活垃圾定点分类投放站点——清洁屋,屋子上写着“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标语,屋子的外部设有水池,提供给居民垃圾分类后冲洗,屋子内有着长形操作台,居民可以根据墙上贴有的四种垃圾分类标志分类投放。每到规定的投放时间,居民在外投放,清洁工人则在内回收,有时清洁工人也会为居民展示如何更好进行垃圾分类。在征得社区工作人员同意后,团队成员也在清洁屋中体验了环卫工人平时的工作,来给投放垃圾的居民们进行了垃圾分类,也和居民宣传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该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随后团队成员联系到了马浜花园社区的工作人员,向他们了解了更多小区垃圾分类建设实施情况。在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后得知,在2020年6月1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后,小区内本来在各个居民楼下的一个垃圾桶,变为了三至四个,同时开始逐步落实建设垃圾分类清洁屋。当清洁屋建设完成后,居民楼下的垃圾桶被统一撤走,原本小区负责收集垃圾的清洁工人的工作方式也得到了更新,他们不再需要依靠人力拖动笨重的垃圾桶,只需要帮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并将未放置在指定位置的垃圾捡拾收集。
而后在更深入的了解中,团队成员得知,社区中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不够彻底,缺乏对于垃圾分类系统化的了解。因此,团队成员与社区的沟通下,在社区内进行了一次垃圾分类主题宣讲,向居民们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让民众能够了解垃圾怎样分类,不同的垃圾如何处理,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在宣讲活动的最后,团队成员还邀请了社区的居民进行一系列有趣的互动环节,第一阶段是给居民们进行了趣味垃圾分类小竞答,参与和回答正确的居民都获得了精美的小礼品,第二阶段我们邀请居民上台将不同的垃圾分别分类放入四种垃圾桶中,来考验居民们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
宣讲活动结束后,为了了解小区居民对于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团队成员走进了居民楼,深入探究小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真实感受。毕竟,小区居民作为垃圾分类实施环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这一举措实行的好与坏,他们的声音才是最为真实和重要的。
接受采访的居民表示,对于垃圾分类,这一于国于民皆有好处的措施,他们是持以支持的态度,并且愿意尽自己的力去改变从前的习惯,学习和推进垃圾分类。
在团队成员的了解下,在未实施垃圾分类前,每栋楼底下只有一个垃圾桶,虽然每天都会清理和收集,但也完全负荷不了每栋楼居民的垃圾,常常垃圾进不了桶,只能丢在垃圾桶周围,导致垃圾桶周围都是污渍,恶臭熏天,尤其是到了夏天,还会招引蚊虫,居民都不敢靠近垃圾桶,只好远远的将垃圾丢向垃圾桶,而这样却更是导致恶性循环。
而如今实施了垃圾分类之后,虽然还有一部分居民在原垃圾桶的位置丢放垃圾,但现象已经明显减少,地面也干净了不少,小区整体的环境也有所提升。这说明垃圾分类的实施总体是向好的趋势发展,虽然仍有一些固执己见的居民不愿改变习惯,但大多数居民都表示愿意将垃圾分类这件事持续下去,为生活的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此,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也由衷地发出呼吁,不是做出“为分类而分类”、“假装在分类”这样有悖于垃圾分类的“初心”的举措,而是将垃圾分类作为一种习惯,将分类的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为垃圾找到他们的家,为子孙后代留多一些资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10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