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三下乡有感:传承、奋进、成长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作者:张文健

随着下课铃的响起,水书课结束了,本次社会实践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十余天,每天都过的充实而富有意义。在三都水族博物馆,我领悟到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都匀市第六小学,我看到了孩子们最真挚的笑脸;在九阡镇板卯村,我体会到了水族年节的别样风味;在三都怎雷村,我感受到了民族之间美美与共的真情……在这之前,我对少数民族民风民俗了解甚少,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无所知。本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我亲身体会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更让我对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清晰的认识,有了许多的感悟与思考。

勤奋,做更好的自己

从7月15日到8月1日,田野调查、参观博物馆、支教等许多场景历历在目,我看到了凌晨两点同学们积极进行准备工作,我看到了丘山梯田上同学们帮助村民务农的身影,我看到了教室里孩子们眼睛里好奇且充满兴趣的光。这十天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让我在磨砺中不断成长。无论是写调查采访稿还是水书课教案,我都尝试了自己没有做过的东西。还记得在都匀六小的时候,我被安排给孩子们讲一节水书非遗科普课,从来没有讲过课的我感受到很大的压力,我要做的不仅仅是讲讲而已,而是能够引起孩子们对于非遗的兴趣,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接连一周,我每天备课到凌晨,认真学习水书知识。从写教案到制作ppt,每一步我都要做到准确有趣。最后站在课堂上的时候,我完全放空了自己,仿佛自己和水书融为一体,从历史起源到造字方法,从民族历史到文化自信,每一步都得到了孩子们热烈的回应,下课铃响起的时候,一股由衷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不是因为自己完整顺畅的的课堂表现,而是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好奇且充满兴趣的光,看到了他们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热爱。

奋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从贵阳到黔南,从都匀到九阡,从城市到各个村寨,在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绚烂多彩多彩的同时,我也看到了基础设施变得越来越简陋。来到九阡镇怎雷村的时候,我还在为没有微信支付感到不适应,这里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的。我询问了当地的村民,这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2013年,一部《归兰山下的守望》反应了水族自治乡的留守儿童问题,获得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这一问题到现在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在怎雷村的一天,我们帮助老人们务农,给孩子们带去了玩具,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朴素美好。怎雷村村支书说道,怎雷村作为国家级水族历史文化村寨,近年来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以前的怎雷村交通闭塞,村民进出大山就要一整天的时间,现在国家修上了盘山公路,发展特色旅游业,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年轻人外出打工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怎雷村离城市远,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旅游业也处于萌芽阶段,孩子们长大了都往外走,村里大部分都是老人。听了这些我感概万分,我想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培养起责任感与使命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利用自己的知识让更多的山区致富,让老人和孩子都有所依靠。

传承,不仅是一种“临终关怀”

从都匀走到三都再走到怎雷、九阡,是走下去,也是走上去。下去的是基础设施越来越简陋,上去的是文化传承的流失越来越少。都匀几乎很难见到与水族水书相关的东西,城市的中心和内地三四线城市并无区别。三都的大街小巷都有着水书文字,路边的围栏,脚下的青石板,无不体现着这个县城与水族、水书的联系。而到了怎雷村,这些却隐而不显,但当我们清晨时分从山上下来遇到一位水族的奶奶,她穿着在县城中只能在博物馆才能见到的水族服饰,用极其不熟练的普通话夹杂着水语让我们小心地滑,告诉我们从这条路过去有个观景台;当我们和水族的奶奶合影,她们摆手对我们说自己“太丑不要拍”,却在快门按下的那一刻漏出真挚的笑容的时候,我知道文化在这里,并没有成为所谓遗产。这里的屋檐下、梁柱上、稻田间,到处都是博物馆展示的那样。这里的人也从未觉得自己从小就说的话是接近死亡的语言,自己的一举一动是被无数学者研究的民俗文化。在九阡镇,霞节举办之时,街道有着大大小小的摊位和很多兴奋的孩子。我看到一个孩子哭闹着让自己的姐姐给自己买了一个玩具,然后开心的趴在地上就玩了起来。孩子们知道霞节是自己民族的节日,是学者研究的对象,是几近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吗?他们或许知道,但他们从不担心。因为他们就成长在这样的文化里,对他们来说,水族文化是活的,是在自己身边的烤串、冰激凌和玩具,是跟随长辈一起去上山看水书先生。一如我们在孩童时过春节一样,不知道那么多有关这个节日的事情,却也记下来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我们采访的一个教授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对水族文化和水书的临终关怀。也许是这样的,在时代的浪潮下,谁也无法阻挡一个人口基数极少的民族其文化的消亡,但这却正是保护其遗产的意义所在。我们走进怎雷村,还能知道那里的房屋、粮仓是水族传统建筑,还能听懂那里的言语,还能亲近那里的人,而不至于到了那里看了仅仅是看到了;霞节在街上奔跑的孩子们长大后,还能感受到记忆里儿时的热闹回忆,还能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山看水书先生。文化不是生物,它的死亡是非常缓慢的、渐渐流逝的。在我眼里“遗产“这个词用的其实并不妥当,因为只要还有人记得,文化就还没有死亡,遗产的“遗”也就还无从落笔。我们去保护的意义就在让它消逝的慢一点,让记得它的人多一点,让它融入主体文化的部分大一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04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外国语学院赴阳光学校开展“ 话清明传统,讲英雄故事”志愿活动

4月14日下午,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们赴阳光学校开展清明节主题志愿活动。活动伊始,在小一班的教学中,志愿者们先借以生动的视频讲述了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课堂期间…… 外院青协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外国语学院开展车棚整理志愿活动

4月28日,外国语学院组织志愿者于学校11栋宿舍旁的车棚开展车棚整理志愿活动。活动开始前,志愿者们早早到了集合地。负责人简单讲述了相关活动规则,要求志愿者将车棚里不按规则停放的车移…… 外院青协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外国语学院开展“餐盘回收、洁净食堂”志愿活动

2021年4月29日,在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下,志愿者们进行了南食堂一楼进行餐盘回收活动。活动开始前,志愿者们早已在集合点穿着好志愿者服装,在活动负责人分配任务…… 外院青协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外国语学院开展“爱溢校园,情满子由”打扫子由路志愿活动

3月31日,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子由路开展了打扫志愿活动,让同学们更好地领略了校园之美。首先,志愿者们对工作区域进行了划分,各自需要负责好自己的区域,使打扫工作有条不紊地…… 外院青协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外国语学院开展“天天亲子,书香随行”志愿活动

3月31日下午,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们赴校外开展天天亲子志愿活动。本次志愿活动共分两项,擦拭书籍和整理书籍。首先,志愿者使用酒精消毒喷雾小心翼翼地喷洒书面,并用毛巾进行细致的擦拭…… 外院青协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外国语学院开展清扫执中楼活动

3月19日中午,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了清扫执中楼活动。此次活动共有5名志愿者参加,他们高效合作,顺利完成了打扫工作。首先,志愿者身着统一的义工服,积极地前来执…… 外院青协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外国语学院开展“清扫笃行楼,簌簌迎春日”活动

3月19日,外国语学院开启了新学期的第一次“清扫笃行楼”义工活动。该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爱护校园的意识,弘扬大学生文明作风。新学期新面貌,八名义工都积极参与,各司其职,认真打扫笃行…… 外院青协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清扫子由路,文明理工人

2020年12月15日,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组织展开打扫自由路活动,该活动组织志愿者清扫整条子由路,还子由路干净整洁,成为常熟理工学院一张亮丽的名片。志愿者们在规定时间到达集合点,换…… 外院青协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本草社】“药”韵新生,创意“瓶”行——中医药文化创意大赛圆满结束

文字:曹欢尹思图片:张权威尹榆婷审核:唐后媛来源:本草社为传承千年中医药文化瑰宝,让更多人领略其天人合一的智慧、药草…

“魔幻光影 时空之旅” ——宾谦魔术协会开展魔术主题活动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燃”,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四月,为了梳理魔术发展史的核心脉络,展现传统技法与科技创新的碰撞,一场别…

志愿青春暖社区,助理服务筑和谐

近日,桔子洲街道湖大社区、师大社区和新民路社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社区助理”——公管院学子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志愿…

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赴社区宣讲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4月24日电(通讯员汪祥)安徽工业大学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走进阳光雅居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遵义会议精…

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赴企业宣讲,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企业发展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4月26日电(通讯员汪祥)安徽工业大学星火遵忆宣讲团第9次宣讲活动顺利展开。作为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发布

打造齐鲁乡村振兴样板,探索中国驿文化小镇
中国青年网德州7月29日电(通讯员杨玉颖)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与振兴之路,推进一村一品乡村建设,7月24日,曲阜…
画守村品凤凰措,生态宜居创新乡
中国青年网日照7月22日电(通讯员姜婷婷)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与振兴之路,推进“一村一品”乡村建设,7月17日,…
2021年青岛科技大学赴郯城县助力服务“希望小屋”(六)
“希望小屋”是关爱贫困家庭孩子成长的民心工程,是凝聚社会爱心的公益品牌。在决战脱贫攻坚时,山东省推出“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恰逢其时、责无旁贷。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山东共青团以“希望小屋”儿童…
曲园学子青春三下乡——乡村振兴特色规划,一村一品青岛先行
中国青年网青岛7月27日电(通讯员马小林)为探寻怎样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7月2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画守村品实践团青岛分队前往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进行实地调研。实践团队采用探访村民、发放调查问…
学习国学经典,传承中国文化
为了唤醒对国学经典的记忆,学习前辈贤者的国学心得,沉浸体会国学传统文化的魅力,7月10日,暑期实践小杏林队的5名成员来到了开封敦复书院,希望能通过与老师们的交流和学习,感受传统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沁养…
水书寄情,传非遗魅力
2021年7月18日,中国矿业大学“流水有痕,非遗不息”文化传播实践团前往三都水族自治乡怎雷村,在怎雷村村支书的协助下开展关于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的田野调查。怎雷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寨分为上下…
一村一品促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欣欣向荣
中国青年网聊城7月28日电(通讯员孙雪婷)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为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农业“一村一品”建设情况,探索美…
“流水有痕,非遗不息”文化传播实践团参观三都水族博物馆
2021年7月24日,“流水有痕,非遗不息”文化传播实践团前往三都水族博物馆,进一步了解水族民族文化。三都县水族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水族民族器具、服饰,馆内以蜡像实景再现水族的历史起源、…
2021年青岛科技大学赴郯城县助力服务“希望小屋”(五)
2021年7月27日,志愿活动的最后一天,青岛科技大学赴郯城县归昌乡“希望小屋”教育服务团再次乘车前往团队李印涛小朋友家中,与小朋友一起去农田帮助爷爷奶奶做农活,体验做农活的艰辛。通过这种艰辛的劳作方…
魅力千霞,多彩文化
2021年7月25日,中国矿业大学“流水有痕,非遗不息”文化传播实践团前往贵州省黔南三都县板卯村参加水族民族节日千霞节。千霞节是水族人民的年节,极具民族特色。水书先生根据水历推算出千霞节的时间,在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