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号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2021年7月19日-23日,安徽农业大学赴池州市东至县暑期实践团全体成员在指导教师王强的带领下去往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参观学习红色党史纪念馆,,学习党的百年奋斗精神;就东至县部分农户有关茶叶产量低、制优率低的问题,开展调研与实践,通过利用高光谱技术与卫星遥感技术,帮助茶农解决实际问题,助力乡村发展。
一、忆百年党史,踏红色足迹
队伍来到了东至县的一个茶叶种植基地——木塔村。除了茶叶,木塔村更为人所知的是它的红色背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木塔乡是方志敏等领导的赣东北省(后改为闽浙皖赣省)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来到木塔村,队员们首先前往了木塔村红军纪念馆。到达目的地后,由讲解员带领队员们参观纪念馆,讲述木塔人民的革命事迹。“在红色机关、碉堡、战壕等旧址的修复中,我们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其往日面貌。修复之后,目前它们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馆长陈大圣介绍,近年来,木塔乡发挥革命老区奋斗精神,制定了“木塔乡红色旅游发展规划”,通过新建、维修或复建等方式,让一批值得人民记住的红色景点重现在人们眼中,让我们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最后团队成员在纪念馆内,对着方志敏烈士的雕塑前庄严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简洁凝练的誓言蕴含了队员们对党与国家最真挚的情感。
二、地理信息系统为农户“茶”上致富的翅膀
次日,队员们携带仪器,前往源口村茶叶种植基地。该村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500—700米的深山幽谷,总面积约3500亩,经过实地考察,队员们决定使用多功能高光谱相机对五个海拔高度共计20个采样点的茶树高光谱数据进行采集。茶树的光谱特性是其生长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由生物物理和生化过程决定,同时与茶树的生长和健康状况也密切相关。茶叶体内缺乏某种营养元素时会引起相关生化组分含量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在光谱中表现出来,即产生不同的光谱反射率波形。通过利用产生差异的光谱波段建立反演模型,估测作物体内的生化组分含量,以达到对茶树生长状况进行监测和帮助茶农寻找抗逆性高的茶叶植株的目的。当天下午四时,队伍完成了最后一个测绘站点——紫石塔的茶树光谱数据采集。这些数据将成为后期处理研究当地茶农生产问题的核心力量。
经过一晚的修整,又日清晨,团队在东至县天鹅茶业创始人郑玉贵的带领下,来到了天鹅茶业的生产基地:木塔乡梓桐村,在这里队员们看到了连绵不绝的茶山。同时这里还有天鹅茶业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合作设立的试验田。即使相隔百里,队员们依旧感受到安徽农业大学的“大别山精神”,也坚定了队员们以自身所学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接下来队员们分头采集了试验田中四种茶树品种的光谱数据,同时使用显微照相机拍摄各种茶叶的细节纹理,为后期试验分析取得了宝贵的数据。
三、茶厂飘香,是为制茶香
下山后,队员们来到了天鹅茶业的制茶厂,在天鹅茶业的制茶厂中,有着全国最先进的制茶设备。但即使在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当地茶农依旧采用着核心关键步骤手工操作的半自动制作流程。正是这种对细节的一丝不苟造就了当地代表茶叶——天鹅云尖的名声远扬。刚进入天鹅云尖的加工车间,映入眼帘的便是茶叶加工的机器和已经包装好的茶叶。时值夏季,加工厂内的机器并没有开动,但依旧能感觉到在春季茶叶收获时节,这里的热火朝天。紧接着,在加工厂负责人的引导介绍下,我们了解到了茶叶加工的主要步骤,分别是杀青、理条、烘焙提香,干燥,包装等,队员们对茶叶加工过程也十分感兴趣,在参观过程中也同加工厂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深入了解茶叶加工过程以及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随后团队成员集体前往源口村村民委员会与村长村支书等主要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到茶叶种植产业的发展概况以及生产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实际诉求,为后期的调研考察奠定了基础。
心系祖国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队员们立足实际问题。爬高山,下农田,采集到了宝贵的实验数据,也了解到了东至县茶农对茶叶制优率低,茶树抗逆株寻找困难的实际诉求。后期,我们还将对采集的光谱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卫星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建模,帮助茶农实现使用卫星遥感与光谱检测实现对茶树生长质量进行云监控,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寻找不同茶叶品种在不同海拔的抗逆性强弱分布规律。真正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94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