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江苏民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实地调研江苏民歌,助力江苏民歌未来发展
7月18日,苏州大学 “江苏民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分成苏州与扬州两个小分队,分别前往苏州市常熟市白茆镇、商业街、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扬州民歌民乐公园进行实地调研。
在对苏州园林、汉服等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之路进行了调研的基础下,文学院“江苏民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进而针对江苏民歌进行了实地调研、采访,意在为江苏民歌发展寻求更好的发展之路。
苏州小分队
白茆山歌流行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境白茆镇的传统民歌,是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愿意演唱白茆山歌的人越来越少。为复兴白茆山歌,让白茆山歌重新回归人民,两位成员来到位于苏州市常熟市白茆镇的红豆山庄进行调研、采访。
7月18日,两位成员来到了白茆镇,向居民们了解白茆山歌的现状。居民们都十分欢迎两位成员,尤其是退休在家的老爷爷老奶奶们,都十分热情地回答成员们提出的问题,并主动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白茆山歌的故事。一位修缮花草的老阿婆十分感慨,通过她的讲述,成员们了解到,老阿婆年轻时,镇里大部分年轻人都会唱白茆山歌,但由于后来工作的越来越繁重,这项娱乐活动便逐渐式微。阿婆讲述时,语气中充满了对过往放声歌唱白茆山歌生活的怀念、对如今白茆山歌不再流行的遗憾。
随后,成员们来到红豆山庄的市场策划部,受到了周晓敏女士的欢迎与接待。周女士热情地接受了成员们的采访。通过周女士生动而又专业地讲述,成员们对红豆山庄和白茆山歌的基本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更加体会到居民们无奈的心情以及市场策划部对复习白茆山歌的努力。
采访周晓敏女士
来到白茆山歌馆后,成员们在运营经理王平的介绍下,由讲解员张晓婷带领,进行了沉浸式的山歌体验。馆内设有山歌资料陈列室和音像室,系统地反映了白茆山歌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取得的成绩。成员们在浓厚的民歌环境与文献资料的展示中,细细感受着白茆山歌从良渚文化以来的久远历史。
导游张晓婷女士
白茆文化站站长沈建华听闻实践团队的到来,热情地前来欢迎成员们的到来。沈先生是一位白茆山歌的传唱者,也是一位69岁的老人。沈先生向成员们阐述了自己对于白茆山歌传承所面临的困境的无奈,以及对于未来推广传唱白茆山歌的规划与信心。语气中饱含辛酸,又流露出复兴白茆山歌的坚定信念。沈先生还主动为成员们演唱了两首白茆山歌,成员们被沈先生的表演所折服,连连惊叹并鼓掌叫好,真正感受到了白茆山歌的铿锵有力、饱含民风民俗等特点与美感。。
沈先生正在演唱
白茆山歌馆前合影
同时,苏州小分队的另一位成员选择了人流相对来说比较密集的商业街作为采访地点,对路人进行了关于江苏民歌的采访。
受访的一位阿姨提到,她有听过老人唱江苏民歌,很有韵味。对于江苏民歌未来的发展,阿姨觉得可以多和短视频平台合作。之后又采访了阿姨的女儿,了解到初中的音乐老师会教一些江苏民歌,小妹妹觉得江苏民歌很有意思,很好听也很好唱,自己课后也听过不少江苏民歌。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年轻人认为,江苏民歌可以加入一些流行元素以更多的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还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的活动等方式来扩大印象力,也可以出一些周边产品、文创产品等。成员了解到,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人都听说过江苏民歌,但真正了解过的人占少数。
采访路人1
扬州小分队
扬州小分队的成员分别前往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扬州民歌民乐公园,进行了关于扬州民歌的实地调研。
扬州民歌民乐公园以发源于江都的亚洲民歌、中国民歌、江苏民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邵伯锣鼓小牌子等民歌民乐为表现素材,用园艺手法来展示“民歌民乐之乡“独有的文化魅力。
通往公园的长廊上陈列着关于扬州音乐以及扬州民歌的文化知识,让成员们直观地了解了扬州民歌的相关知识。走进园内,随处可见包含民歌特色的雕塑建筑。公园的景点命名也是源于部分民歌的名字。整座公园成功将文化展示、体育运动和生态休闲三大功能融合,是文化产业化视域下江苏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优秀范例。
扬州民歌民乐公园
针对扬州民歌,成员们对部分游客进行了采访的。大部分年轻游客对扬州民歌不甚了解,比较熟悉的只有茉莉花等广为流传的民歌。部分年纪较长的游客对民歌有较多的了解,但也表示近年来更多了解的还是流行歌曲。一位受访者表示:“现在一般很少听民歌,但许多民歌经过改编后也是比较受欢迎的,就是有的听上去更像流行歌曲,缺少了民歌的味道。”由此可见,扬州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还是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长的游客对民歌有较多的了解,但也表示近年来更多了解的还是流行歌曲。
采访路人2
通过一天的社会实践,我们更加切身感受到了白茆山歌等江苏民歌的魅力,也深感其面临的生存困境。因而结合我们此前对苏州园林等世界文化遗产的调查,我们希望可以结合政府、传承人与普通民众的力量于一体,开辟一条利于整个江苏民歌的生存道路,让民歌文化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84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