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收获知识的箩筐走进乡村,历时四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但在实践中所见证的事物和心中所想依旧令我久久不能平静。这几天的实践活动,虽说觉得累,但相比于所见的干部、农户,也不足挂齿;虽疲惫,但因获得了不菲的收获,也显得分外值得。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这几天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当今农村村貌的改观,这几天的参观和访问学习让我认识到了,刻板印象有多么可怕。让我懂得无论是什么事,首先刻板印象不能有,一定要自己亲身经历、亲眼见证才是真。在三下乡之前,我对乡村的印象莫过于不常整治的区域,但经历了下乡调查,才发现如今的农村并不比城市差,无论是乡村生活条件还是居民思想,都在飞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我对于这几天的实践活动有以下感悟。
首先,现如今的乡村发展速度和村民们的思想进步是最让我意想不到的地方。逐步建好的楼房、在大村落已经比较普遍的小二层楼房等等,都远超在我到达乐陵孔镇之前对农村的认知,在我的印象中,农村还大都是土坯房,好一点的也是平房,但真正走进乡村才知道,如今的乡村发展已经很迅速了;包括对于来自三农方面的震撼,像王木腿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已经具有非常完备的设施和种植计划以及后期规划,不禁感慨,原来如今的乡村已经发展完备到这种地步。让我觉得,乡村振兴是真的有落实有发展。再其次,是就智慧农业问题拜访的几位种植大户和就乡村振兴问题访问的几位村干部。就种植大户而言,他们思想的先进与对更先进技术和知识的渴望让我不得不佩服,也让我认识到,现如今某些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并不是因为村民的思想固化、落后等,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采访的苜蓿种植大户,从他的话语中可以明显的听出,他非常了解,并且迫切想要实现智慧农业,但碍于后期风险的难以承担,加上作物保险、政府补贴一类的不完善,难以进行下去;而拜访的种姜大户却是碍于了解渠道的问题而不易引进智慧农业等技术。
我们不仅向种粮大户求教,我们也向村支部书记了解了村里的具体情况,如今村里发展的也比较好,无论从村中景象到人们的思想都有所发展,但这其中也避免不了问题所在,例如对比两村的建设,大村的发展明显优于小村,但相同的点在于,村中老龄化问题、人口出入不平衡问题严重,这归根结底还是发展的问题,人往高处走,人们所向往的可能并不全是高收入,更多的是高水平的生活。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已经快70高龄的吕门楼村支部书记对我们大学生说,“以后的发展就靠你们了”,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继承,更是一种农科学子的责任,但在这句话的深处,我也体会到了村支部书记的无奈,如今的村镇空心化问题严重,虽村中不乏像我们拜访的“365暖留工程”、扶贫工作负责人和靠发展纺织来带动村中妇女经济的陆阿姨这类人的存在,但村中老龄化和村中人口年龄断层的问题依旧是根本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
探寻红色足迹,追悟红色文化。在位于冀鲁边境革命根据地的乐陵,我们实践的过程中也拜访了几位老党员,这让我对如今乡村的迅速发展多了一个解读的方面,每一位老党员对乡村发展的贡献并不单单是嘴上说的为人民服务,而是像在下岗后仍在离开前的十几分钟为村民修好一盏路灯这般的实干精神,这在内心深处给我们农科学子敲了一下钟,“为农村”并不是纸上文字、口中话语,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
三下乡实践活动,教会了我许多,也让我对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找到了新的定义,让我受益匪浅,“为乡村”,这便是农科学子存在的自身意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81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