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9日,由于天气原因下山修整两天的“法在汝心,护花前行”性教育普法团队再次回到云南省临沧市明子村,进行有关性教育的走访和普法宣讲。通过间续一周的走访调查及宣讲,明子村的家长以及孩子们对性有了全新视野下的了解,对性知识有了更为科学、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且第一次认识到早婚早育是对未成年女孩生理及心理层面的双重危害。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仅愈发得到明子村村民的支持,于当晚受到临沧市电视台“临沧近距离”节目的播报。
当天上午,护花小队成员(杨凯、郑然、张心怡)开始了新一天的走访活动。令成员感到欣喜的是,在过去一周走访宣讲时所付出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护花小队从医学和法律两个角度进行的性科普,潜移默化的松动着家长和孩子们心中对性的固有成见。
数户人家的家长对待前来走访询问的成员们不再抱以最初警觉以及回避的态度,而是展现出了积极回应的一面,同时对小队的走访实践表示认可与支持。在传递了晚上将会举行第二次宣讲会的信息后,家长们便主动询问起了宣讲会的相关内容,并且鼓励督促孩子们参加宣讲会,甚至亲自接送孩子。
在当天晚上,护花小队在村公所开展了主题为“早嫁以及避孕知识”的第二次宣讲会。孩子们一扫之前的羞涩安静,勇于发声,紧跟宣讲的节奏,积极地接收与反馈信息。在护花小队的引导之下,他们正在用全新的知识一点点为自己解套。在这次宣讲中,宣讲成员从生理健康和法律精神上将不合时宜的婚育的危害客观道来。孩子们逐渐认识到私自缔结的婚姻没有法律效力,也初步了解了婚姻受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必备要件。同时,他们认识到不合时宜的婚育不仅会损害自己的身心,也会伤害新的小生命,存在无数隐患。在婚育观念的正确引领外,团队成员也教会女孩们一些避孕相关的生理知识,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以期有效保护自身。
从“性暴力与安全”到“早嫁及避孕”的一系列知识传递中,护花小队帮助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女性个体身份认知与认同,以及温和的消融着历史遗留的传统婚育观,激励女孩们将女性价值放眼于更广阔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上。并且,面对女孩们未来可能遭遇的危害和突发情况,成员们教会他们如何切实保护自身,冷静应对,降低伤害。
2021年7月30日,护花小队的性教育普法实践进入了新的阶段,前往明子村芹菜组进行新一天的走访和宣讲活动,在此处得到了新的思考与收获。
与此前不同,芹菜组是明子村的安置点,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数是一些因为自然灾害或者是极端贫困失去住所的村民。他们居住在由政府统一建造的高约两三层楼的小楼里,每户门前还有一个小院。小楼排布整齐有序,整洁平整的街道穿插其中,连接起了每家每户。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这里显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政府的救助切实落地。
但正如此前走访调查得到的反馈一样,护花小队再一次认识到,虽然居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其受教育程度仍然令人忧虑。芹菜组村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老一辈的家长基本都是小学或中学便选择辍学成家,结婚生子。新一代孩子们正值十五、六岁的青春年华,但教育水平却多数都停留在小学五六年级的阶段,并不能像同龄的城里孩子一样接受更高一级的初中教育。在性教育方面,与此前接触的明子村大体相当。家长和孩子们都缺乏对性知识科学系统的了解,对女孩子结婚生子这件事还停留在“女孩子早嫁挺好的,早点结婚生子是正事”等陈旧错误的认知里。但与此前的明子村相比,芹菜组的孩子们大多性格更为内向,害怕陌生人,想与他们顺畅的沟通交流存在颇大难度。幸运的是,小队成员们遇到了光秀,她性格开朗,待人友善,做事极为利落,在她的带领与帮助下,走访工作得以稳步展开。小队沿途中收集到了很多有效的信息,然后将村里的女孩子们号召集中起来,准备在晚上进行主题为性暴力与安全的宣讲会。
晚上的宣讲会进行的较为顺利。这是第二次的“性暴力与安全”的宣讲,小队成员力图面向村中全体未成年女性,讲述何为“性暴力”,如何预防“性暴力”以及面对“性暴力”时怎样运用医学知识和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安全,免受侵害。在宣讲的过程中,成员们惊奇的发现一些男孩子们对这项活动感到好奇,这与此前明子村男孩认为事不关己的态度有些不同。不过这样的好奇实则有些走偏。他们聚在窗口一起听宣讲会的相关内容,起初听到关于“性暴力”的词语时会大声的嬉笑,互相大闹,显然对性存在错误认知。但在闻讯赶来的家长的制止和约束下,男孩们也逐渐安静下来,同室内的女孩们一起了解相关性知识,变得严肃认真。当宣讲会进行到后半时,室内已坐满了人,不仅仅是年轻的女孩们和男孩们,他们的家长,还有一些老年人,村民们都自发地来到了宣讲场所,静静倾听面对“性暴力”时如何用法律和医学来保护人身安全的内容。由于缺少父母亲人的陪伴,他们性格普遍很内向安静,但是他们都很乐意获取知识,大一点的孩子们会频频点头向宣讲人示意,小一点的女孩子们也开始举手回答问题,村民在两个小时的宣讲会上了解到了不少性知识,女孩子们也同小队成员渐渐熟络了起来。
在这连续两天两地的走访宣讲中,护花小队在明子村和芹菜组收到了较为不同的反响。在7月29日村公所的第二次宣讲上,孩子们整体来说更为积极开放,在宣讲人提问时会主动的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在7月30日芹菜组举行的第三次宣讲会上,孩子们表现得相对内向,不是很愿意与外人交流,对新知识的接纳度以及学习领悟度不及明子村的孩子们。小队分析认为,相同年龄组孩子们出现差别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两地的孩子受到的社会教育程度不同,二是两地孩子成长中得到的亲情关怀与家庭教育不同。
从随访记录中可以得知,明子村十五、六岁的孩子们已正常步入初中,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而芹菜组的同龄孩子们因为种种变故大多还处在小学。文化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两个地方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不同。明子村的孩子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在接收新知识的同时还会对以往的旧知识进行反思,能够跳出固化的思维进行思考。如对待早婚早育的陋习时,在她们接触到相关性知识,了解到早婚早育并不是人生的正确步骤,而学习能够开阔视野拓展人生后,不少孩子们都对远方产生了向往,将通过学习走出山村作为人生的新目标。反观芹菜组的孩子们,她们长时间处于一种缺乏科学性、系统引领性的教育状态之下,也缺乏家庭教育中的身体力行、亲情关怀,孩子们更愿意把自己封锁在从出生就接受至今的陈旧思想的内壳里,不愿意过多的和成员接触,抗拒了解相关性知识,以及早嫁早育的危害。尽管在小队的努力下,他们最终还是敞开了心扉,但这一过程更为艰难。
缺乏教育是芹菜组孩子们性格缺憾的主要原因。没有得到过恰当充分的教育,使他们内心缺乏独立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活在这一寸信息茧房中,所有的接收与反馈都来源于身边人。正如洞穴中的人没有见过光会把影子当作万物的实体,在这一方密闭天空下的孩子,他们也会把周围人的做法作为自己行为的佐证。在他们内心的小世界内,好和坏的区分都参照身边熟悉的人,身边的人构成了她们眼里的全部群体。于是她们作出了自以为安全的群体选择,例如七八年前,年轻的女孩们选择辍学,早早出嫁生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无法塑造起独立健全的心灵,内心的不安全感被放到最大。他们本能地抗拒新的一切,因为活在旧有的认知里很安全。于他们而言,外面的光也许温暖但也刺眼,会击碎原本稳定的“秩序”。对于这一切,这不能说是任何人的错,更像是时代发展必须历经的阵痛,需得直视它,其后一点点消融它。
相比前一晚的宣讲活动,明子村的孩子们都有父母护送到村公所,参加宣讲会,而芹菜组的孩子们更多的是独自前来。小队了解到,芹菜组有些孩子被妈妈抛弃,留在村中,靠老人抚养。这些孩子的妈妈大多是早嫁群体,她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大多选择跟现任对象而非当初孩子的生父领证结婚,组建新的家庭,而她们年少不合时宜生下的孩子便成了多余的存在,陷入被抛弃的处境。因此,不少孩子常年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与言传身教的指引,其中部分女孩子重蹈母亲的覆辙,选择在初中便辍学早嫁。一代的错误就像藤蔓一样缠绕住下一代的孩子的躯体,将她们置身孤苦无依的处境中,不得喘息,不得不用那条根深蒂固于脑海里的生路自救,那就是尽快寻找依靠,嫁人生子。于是女孩们尽管还不懂得婚姻家庭背后承载的责任感,以及婚育背后真正的个体选择与社会意义,便草率地开启了人生的另一阶段。于他们而言,只有婚育的必然性,全无家庭的个体责任感。这种群体刺激下的拔苗助长式的婚育观念代代沿袭,使一代代人无法健全长成。
过去已然不可追,但当下仍可为。还有那么多花季的女孩生长在这片土壤营养部分缺失的村落里,她们的未来仍然有无限可能,只需一扇小小的天窗泄下一丝光,告诉她们生命中从未发现过的别样色彩。“法在汝心,护花前行”教育关爱服务团队希望能开这么一扇小窗。通过心贴心的教育,带她们在知识中找寻新的力量与生机。通过真诚的关怀与爱,让她们变得自信自爱、自觉自醒。团队的微弱所为也正呼应着大时代的要求,契合着党和国家的方针,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阶段,为崭新一页中的乡村振兴献出一点力量,让全面的文化教育真正地走进每一个微小的角落,走进那些有遗憾伤疤的生命个体。愿终有一日,花儿破藤而绽,孩子自由奔跑,去向光明的未来。
团队名称:“法在汝心,护花成长”团队
团队联系人:张心怡
联系方式:15758649646
撰稿人姓名:何佳银、姜一一
供图者姓名:杨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50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