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书法非遗的传承和实践文化育人,近日,一支来自浙江财经大学的实践团队来到绍兴,对书法产业进行实地调研。团队考察了绍兴特色书法资源的现状与传播状况,思考书法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挖掘“绍兴地域文化基因+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发展模式
在领队苏浩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前往徐渭艺术馆考察。今年是绍兴人徐渭(1521~1593)诞辰五百周年,新开设的徐渭艺术馆联合故宫博物院在内的30家单位举行“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观览中,不仅可以品赏徐渭狂放的笔触和淋漓的水墨,还可以触摸AI屏幕体验徐渭书法。实践团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点,大展的宣传力度小,专业书画APP上的推送较少,宣传折页的质量和精度一般;导览讲解员对小学生和成人使用同样的讲解词,没有针对不同受众。文创辨识度低,图录十分厚重且昂贵,无简装本,不利于文化传播。
深耕“书法文化符号+产学研”的推广模式
之后,实践团又奔赴兰亭考察,兰亭承载着中国人的美学记忆,也是书法精神与浙江文化的叙事表达。兰亭景区的对面即是兰亭书法学院,可谓书法教研的“近水楼台”。兰亭景区再现了雅集的文化空间,特别是1981年以来政府设立的“兰亭书法节”,包含晋圣、修禊、曲水流觞、书法展览等活动,吸引海内外人士参与,积极推动了国际文化交流。在景区的后方又开设了兰亭书法博物馆,可以近距离接触名家真迹,亲身体验书法魅力,感受书法千年传承与变迁。整个“兰亭”汇集大学、景区、博物馆,加强教育、研学、党建、外事等方面的联动,构筑城、景联系,营造出文化场域,推广了书法文化品牌,也提高了市民参与度。实践团还考察徐了绍兴新老市区广告牌等书迹现状。近几年,随着老城区的统一规划改革,不少特色的书迹门牌面临撤换,而不少统一广告牌缺乏新意,有些甚至带有“丑书”意味。如何使书法由作品向产品转换,由文化艺术形态向特殊经济形态的转换,并借助新媒体和广告牌等介质,润物细无声地进入现代生活中,值得思考。实践团践行书本上的知识,发挥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作用,力求能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添一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32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