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华中农大学子赴恩施追寻乡村振兴步伐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作者:张紫雯 李帆 石航

(通讯员 李帆 张紫雯 石航瑞)7月16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人头攒动,湖北省“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正式启动。“百校联百县”共确定了1502个高校科技支撑服务乡村振兴项目,参加高校101所。

就在一年前的7月22日,华中农业大学正式实施“乡村振兴荆楚行”。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的重要时刻,学校以这种方式为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奉献着智慧和力量。

7月上旬,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赴鄂西南地区暑期社会实践团到达《华农扶贫八年(2012-2020)规划》定点科技扶贫主战场—恩施州建始县,开展为期四天的考察调研,追寻乡村振兴中高校步伐。

过去8年,来自学校16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与建始结缘,8年之后,于2021年1月14日恩施州政府同华中农业大学签订“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合作协议,助力恩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华农心,建始情”从未改变。

乡村振兴,“马车”齐发力

实践团来到了建始县扎鱼口村时正值农闲时分,几名乡亲围坐在一户小卖店前,喝茶、打牌、聊天。看见实践团,几名乡亲主动打招呼,当得知团队由华农前来调研,乡亲们热情与同学们交流,并对我校驻村第一书记杨胜勇老师赞不绝口,“好,杨书记这个人真的好”,刚刚务农归家的大伯竖起了大拇指说到。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生活上,村子在脱贫攻坚时期兴修基础设施,实现水电路“三通”。当地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多作为自家养殖饲料。近年来在杨胜勇和华农师生的努力下,村中引进栽培了甜柿品种,今年7月初,罗正荣老师团队就再次来到村中,指导村民们进行甜柿种植。

来到村委会中,县委组织部驻村第一书记谢锡平与同学们座谈交流。“这是2016年之后第一次下这么大的雨,你们看,这两边的路都冲垮了。”谢锡平讲道,低地涝水,山路滑坡,学校驻派扎鱼口村第一书记杨胜勇和县组织部“驻村尖刀班”的同志们一起,跑遍了村中十多公里山路,查看灾情并组织救灾工作。他说,正如抢险克难,村里正是靠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他说道,现在村中正在进行“乡村振兴”谋划,要从“人”和“产业”两方面解决现存问题。“现在村中甜柿种植区域零散、水平参差不齐,是发展产业的关键问题,村民主观意识不强、科学种植技术不足是重要问题,”谢书记说道,未来将着眼于“组织化、市场化、标准化、绿色化”四个方面进行谋划。

产业助农,校企一条心

6月中旬,建始县晓姚农夫食品有限公司就曾来到扎鱼口村,查看线椒长势情况并进行收购。这是当地著名的助农企业。

实践团的同学们到达晓姚农夫食品的门店,腊肉、手撕黑猪肉、酸鲊肉、硒姑娘酒、玉露茶、鲊辣椒等商品琳琅满目,所用到的原材料几乎覆盖了建始县的大部分农产品。

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李华平介绍道,“晓姚农夫”是当地藠头、魔芋、线椒等特色农产品的坚定支持者。每年春夏季是最繁忙的时刻,到了收获的季节,车间采购人员就会走进建始各乡村的农户家进行原材料的遴选收购,确保用料安全。

而在扎鱼口村的线椒,也正是前些年在学校驻村第一书记杨胜勇老师的引导引进之下推广种植的。他跑遍了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了解企业所需,因地制宜地引进了种植技术。

货架上,还摆放着由华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设计新包装产品。门店经理介绍说,华农不仅提供了创新的技术支持,让食品更美味,更设计了时尚的包装,助力品牌推广。

科技强农,古村焕新颜

从扎鱼口村村口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走,宁荣铁路相伴而行。拐过一处急弯,实践团来到了一条长而缓的坡道,“马坡”。

在马坡有“十株茶”的传说,虽然300年前栽种成活的10株古茶树至今仅剩下一株,但是茶叶种植加工技艺被代代相传,“十株茶”依旧茶香扑鼻。

在玉峰十株茶的生产基地门口,一块3月份新挂上去的“华中农业大学教学实践基地”的金色牌子映入眼帘。负责人王海玉说:“每年华农的周继荣老师都会来到我们的茶园,这个牌子就是这样来的。”他回忆道,“十株茶”是当地祖传的工艺,祖辈都以此为生,华中农业大学的技术帮扶不仅弥补了当地在红茶方面的欠缺,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地茶农进行种植加工指导,设计产品包装,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因为华农师生,古村古法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王海玉说,茶叶种植受每年的气候条件影响,口感品质都不相同,周老师在每一个加工步骤都会仔细查看并提出改进建议,确保每年茶叶加工的品质不变。他动情道:“我们现在红茶涩味更少,口感细腻,更加清甜。正是华农师生的到来,对建始县茶叶产品的品质保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扎鱼口村地处位置偏僻,海拔落差近600米,房子沿二十里村路两旁分布。改革开放以来,村中人大多数是第一次走出大山;脱贫攻坚,让村民第一次感受富足小康。团队走访的几户农家,许多老人的愿望都是希望把孩子送到县城中教学质量优质的学校就读,并考取大学,通过教育改变未来,这也正是农业生产者们朴素的愿望。走出扎鱼口,走出建始,乡亲们的笑声依旧不绝于耳。美好生活,正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越走越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29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奋进新时代,再创新高度—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黄燕梅 黄泽汉 梁 桂林理工大学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青春暖夕阳,大学生养老院社会实践故事

青春暖夕阳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28实践团”7名学生志愿者于2025年2月1号-2025年2月6号…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辽宁省大连市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这…

舞动东方芭蕾,青春续写灯韵——安财学子解码花鼓灯非遗传承密码

花鼓灯作为淮河流域孕育的传统民间舞蹈,因兼具灵动舞姿与深厚底蕴,素有“东方芭蕾”之誉。这一艺术形式历经百年传承,始终…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传播调研团开展社会实践

参观结束后,调研团与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团队交流,了解到“小可”背后集成强大的大模型能力和海量文物知识库,依托便携式导览…

探秘语言景观,延续爱国火炬

2025年1月13日至1月20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语言景观实践队赴凭祥市开展友谊关“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调研,感…

最新发布

矿大环工18-5班同学在浙江绍兴远东热电发电厂学习烟气处理系统
矿大环境学子前往绍兴市远东热电发电厂进行实习2021年7月12日,矿大环境学子前往浙江省绍兴市的远东热电发电厂进行实习。本次实习,同学们对煤炭燃烧炉的燃烧烟气处理做了全面的认识,对于SNCR/SCR联合处理烟气中…
西农动科学子走访百岁老党员 学习先进新思想
2021年7月1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赴陕红色革命地非遗推广队来到百岁老党员李朝举老人的家里,在建党一百年这个特殊的时间里为老人送上诚挚的祝福,并借此机会聆听老人曾经的故事,感悟先进新思想。李…
英烈永垂不朽,精神催人奋进
中国青年网十堰7月12日电(通讯员:王翊成)许明清烈士陵园位于竹山县城走马岗,这方大约400平方米的土地便是许明清烈士英勇就义的地方。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致敬英雄,2021年7月12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
依依惜别离,待有相逢日
依依惜别离,待有相逢日--“追光盛夏”赴天连小学支教实践组新闻稿中国青年网湛江7月28电(通讯员叶珍好)时光转瞬即逝,2021年7月28日,湛江科技学院“追光盛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迎来了最后一天支…
西农动科非遗推广队参观烈士陵园 聆听烈士故事
在漫川古镇的第一天游览之后,队员们的兴致更上一层楼。2021年7月13日,队员们继续来到了漫川古镇的红军驿站,感受那个年代的红军精神,荡涤心中的敬佩之情。队员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战役纪念馆,队员们…
军民相爱一家亲,不忘初心永前行
7月25-26日,中国矿业大学“追梦长征”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和汝县,就红色文化进行参观和调研。7月25日,团队在宜章县参观了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走进大门,迎面而见的是一只大手紧紧…
西农动科学子调研漫川古镇 厚重历史底蕴
“北通秦晋,南联吴楚”,漫川古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引人流连忘返。2021年7月12日,为实地调研漫川古镇,了解地域特色,感悟历史氛围,向当地游客宣传推广非遗文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赴…
西农动科学子参观山阳文化馆 共做叶雕感党恩
2021年7月8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赴陕红色革命地非遗推广队来到山阳县文化馆,对接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并且进行准备工作,与文化馆李馆长交流活动的流程,为下午的非遗交流活动做好提前预案工作。下午…
山东各地新冠疫苗接种情况调研
7月28日,“青疃绿海”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分别在德州、聊城、潍坊、青岛、淄博、泰安展开关于新冠疫苗接种情况的线上调研。实践团成员将调查问卷转发至各村的村民微信中,村民填写问卷后,实践团调研组成员对…
振兴美丽乡村,共筑华夏之梦
振兴美丽乡村,共筑华夏之梦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事关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为此,2021年7月10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调研队”满怀着热情与激情在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