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网报韶关7月29日电(通讯员 林挺)
在建党一百周年背景下,为追忆抗日烽火岁月,探寻华南教育历史古迹,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广东海洋大学“战火书生”实践队于7月22日前往位于坪石镇三星坪村的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旧址,在村内进行实践学习、调研和采访活动,探寻古村落里的红色历史故事。
团队成员通过实践前期资料文献查阅,了解到三星坪村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办学旧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队员们带着对这段历史的敬畏之心走进三星坪村,在村委肖书记带领下,参观调研了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办学旧址。
图为三星坪村委肖书记带领队员们参观、讲解办学旧址。中国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陈凯玲 摄
根据肖书记的讲解和队员们在当地历史信息柱上的信息查阅,队员们了解到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虞炳烈参与了当地及其他各学院旧址校舍的修建设计工作。在肖书记的指引下,队员们在校舍旧址内通过观察比对的方法发现了虞炳烈教授的设计建筑风格,同时通过对三星坪村村民新建的房屋建筑风格的走访观察和对比,队员们发现了虞炳烈教授的建筑设计技巧和风格对整个村的房屋建设的积极影响,并且许多建筑风格被村民们沿用至今。
当队员们向肖书记询问中山大学在此办学由过去到现在对村里各方面的影响时,肖书记说道:“当时这个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在中山大学搬迁到这里的时候,对整个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如今过去这么多年,中山大学在此办学的事迹依然激励着村里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向着中山大学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队员们内心深受震撼,认识到了中山大学在此办学产生的重要意义。
通过肖书记的讲解和对旧址地实地调研考察,队员们对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在此办学的历史事迹以及意义影响有了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探寻这段烽火历史,团队开展了走访调研活动。
在村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了一位亲身经历了中山大学在此办学的历史的老人的家中。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位老人名叫李林凤,今年已经九十五岁高龄。队员们在和奶奶的交谈中询问到:“奶奶您作为这段历史的经历者,对于当时中山大学的学生在这里办学的历史故事您还记得多少呢?”奶奶听到队员们是前来了解这段历史的大学生,激动的说到:“当时中山大学的学生来到这里他们对我们村民都好好,不拿我们的一针一线,还主动帮我们村民干农活。旧社会的时候我们村民都没有文化,正是中山大学的这些师生们过来,把知识文化传授给我们,教会我们识字。”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李林凤奶奶并与其进行亲切交流。中国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曾丹丹 摄
队员们对奶奶的讲述做了详细记录,接着询问:“当时村民们对于中大师生的到来都是什么态度呢?”奶奶回答道:“当时我们都好欢迎他们来的,好多村民都主动的把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师生们做宿舍做讲堂,因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要靠他们来救国!”奶奶还叮嘱队员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也要和当年在这里的中山大学学生们一样,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多为人民做好事,向党组织靠拢,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后,队员们继续通过对村民们的走访调查,了解到了村里生活着一位当时中山大学教职工的子女,在村民们的指引下队员们来到秦选英老人的家中。队员们通过与秦奶奶的交谈和奶奶出示的一份当年的“赠送书”上的资料记载,了解到秦奶奶是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时期一名校医的女儿,而后在中山大学撤离坪石时其父亲将她留在了坪石寄养在了当地的一户村民家中。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秦选英奶奶并与其进行亲切交谈。中国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陈凯玲 摄
通过秦奶奶的回忆队员们了解到当时村民们对中山大学的师生都十分热情,平日里师生们上课时会教给村民们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村民们在耕作的时候师生们也会前来帮忙,整个村里都是一幅村民和中大师生们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队员们向秦奶奶询问道:“在中山大学撤离过后村里是怎样的呢?”秦奶奶说道:“中山大学撤走过后,日军就侵入到了村里来了,那些日本兵靴子在马路上咔咔的声响我们都听得好怕。我们都是平民百姓没有枪,但是我们就用之前中山大学师生们教会我们的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同日本兵做斗争!”秦奶奶还嘱咐队员们作为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化知识为战斗的武器,用知识去为党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
通过对三星坪村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旧址的实地考察调研,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工学院在此办学的历史事迹和对当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深刻领会了华南教育历史和学术抗战、知识报国红色历史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明确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和三星坪村委肖书记进行合影。中国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曾丹丹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23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