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暑假“三下乡”活动的第三天,也是农产品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调研——以甘肃省静宁县为例活动的正式开始的第三天。
各队伍便根据原计划出发。有的队伍走进果园询问正在劳动的农民伯伯,有的队伍走上街道询问路边村民,还有的队伍联系了当地果蔬基地,走进工业化基地询问技术工作人员。在各组长达四小时的走访调查中,我们收回良多。除了预先规划的问题外,我们还了解到,今年年初天气较低,果树产量不敌往年,而且由于疫情原因,很多原本可以外销的农产品也被迫积压在仓库中,村名尝试利用网络平台直播带货,但由于当地属于静宁小乡,知名度不高,网络流量不足,导致网络订单较少,费时费力还难以产生较好的效益。在与果农的交谈中,甚至有果农表示有“另种其他作物”的打算,经过实地考察,我们也发现事实的确如此,有的田地中除了果树还种值了其他作物,如南瓜、大枣、西红柿等作物。由于种植苹果是静宁一大特点,静宁各地都在种植,总产量较大,各乡之间竞争较为激烈,导致苹果的批发价一度被压到很低,一公斤能收到人民币六元左右在当地居民看来就已然是很可观的了,而一公斤的苹果只收一元多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可是据了解,一般城市中的苹果能打上“静宁苹果”的标志,单个最低价也能买到人民币五元左右,而农民实际通过种苹果所赚取到的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在了解了现在大庄村农产品的生产模式、销售渠道以及他们所到手的收益后我们感触颇深。首先,农名作为种植者,无疑是这条产业链中最辛苦的一部分人,他们风里雨里不断地照料着作物,从播种到最后的收获,日复一日不曾间断,他们付出了大量心血,最后到手的收益却未与付出成正比。其次,由于地处偏远,知名度较低,即使果农想尽办法提高作物口感,却难以将自己优质的产品展示在大众面前,致使作物堆积,低价销售,恶性循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20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