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燃梦调研队,在江门市台山展开了进行了为期十四天的广东江门红色文化之旅。
第一次踏上红色之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收获甚多。短短两周时间,我亲见了跨越百年的书信,饱览了生动壮观的银信收藏,体味了爱国爱乡的华侨精神,重温了华人华侨的光辉足迹,途中经历的一切都是难舍的回忆。
百年红流奔腾江门,一纸银信穿梭世间。
“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全家靠住你,有银就好寄回。”这是一首流传在江门五邑民间的歌谣,形象而贴切地描述了侨眷望眼欲穿等待银信的焦急而又无奈的心情。我们也来到了探索红色银信文化的第一站——海口埠台山银信博物馆走进海口埠台山银信博物馆,几首简简单单的歌谣,几张华侨矿工和铁路修筑工的照片,一封封泛黄古旧的侨批信纸,瞬间把人们拉回那个动荡的“淘金年代”——数百万华侨忍受背井离乡的感情磨难到海外拼搏,他们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并附上一封书信,即有“银”、又有“信”。
一纸银信家国情,千里尺素抵万金。细数银信里的故事,不仅有孩子问候年迈双亲、夫妻双方互诉衷肠、父亲为新生儿取名的莼鲈之思,也有广大华侨兴办实业、发展教育、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桑梓之情,这是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创业和家国情怀的历史见证。从海外华侨坚守承诺、按时寄钱,到侨批局千方百计确保侨批如数送达,再到侨眷严格执行批信交办事项,梯山航海几崎岖,凸显的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特质……在这里,到处都能读到华侨历史的艰辛。博物馆的陈列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激励当代青年学习华侨的红色革命精神,去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
不忘来时路,走好新征程
我们银信文化之路的第二站也是意义重大的一站,银信党史展览馆。市人大代表、银信民间收藏家罗达全亲自去为我们讲解。在参观一封谢永宽的回信时,罗达全先生介绍:“这封银信中提到了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台山各界刚刚开完了人民代表会议,商议台山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千疮百孔的中国终于得到了新生,一切恢复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这封回信中,谢永宽抱着对新中国建设的美好憧憬与信心,向海外华侨仔细介绍台山当时与未来的发展规划。新中国成立后,台山在党的带领下,恢复经济,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兴建各项利民工程。而身在海外的华侨,同样关注着这片魂牵梦萦的故土,频频来信询问,想第一时间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是何等生机勃勃的新面貌,自己的故乡又发生了什么喜人变化。听完罗达全先生的讲解,我对华侨先辈的那份家国情怀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支持有了更深地理解,他们把自己的爱国、爱党热情付之于实际行动,回国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投身国家建设,为祖国的发展真正贡献自己的力量的精神所感动,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奉献自己的青春,积极回国建设家乡。因此当我们站在雕塑面前时,都不禁肃然,为他们深深鞠了一躬,江门华侨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永远熠熠生辉。
如今,即便相隔万里,金融往来、传递思念,指尖轻触就可全天候送达。于上世纪7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的银信,更像一种图腾,以其完整性和唯一性,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珍宝,其中蕴含的“穷则思变、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依然在今天持续闪耀着独特光芒。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抚今追昔,江门华侨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日理万机,不辞辛劳,梦回记忆深处,重温他们写下的字字句句,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在华侨中的党史系列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生长在和平年代,在红旗下成长的年轻人,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任,为党,为国去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87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