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百年,金华市义乌分水塘村柴房的油灯,照亮了南湖的红船、延安的宝塔,照亮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前行路。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学子们走进陈望道故居,追望百年大道,探寻不变初心,品味信仰之甜,牢记时代使命。
陈望道,一代革命先驱、建党元老、教育巨匠,同时也是首本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一经出版就在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中引发重大反响,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点燃了中国革命火种,照亮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群众走向光明、走向幸福、走向自由、走向富裕的前行道路。
走进望道展示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陈望道铜像。铜像旁边刻着一句引自《共产党宣言》的话:“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呵!”这是共产主义者对万千受压迫的劳动者的呼吁,希望他们团结起来共同战斗。展馆中陈列着陈望道的生平事迹:首位《共产党宣言》中译者、参加共产党早期组织、与陈独秀等人共同创办刊物《劳动界》、新复旦大学首任校长……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深藏着陈望道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
“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我的力量。”陈望道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1920年,经邵力子推荐,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重任落在了陈望道肩上。受到重要任命,陈望道当即就收拾行囊回到家乡着手翻译工作。他到家之时,恰逢春节,来访的亲朋好友众多。陈望道为了专注工作,不被人打扰,他带着一床被子和枕头就在柴房住下了。柴房环境十分简陋,陈望道吃饭、睡觉、工作都在一张门板和两条板凳搭成的简易工作台上解决。也是在这里,发生了习总书记在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为大家讲述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
陈望道为了翻译《共产党宣言》,废寝忘食地苦守柴房两个月,终于为中国革命借来了“天火”。吴骏琪同学感慨道:“《共产党宣言》是穿越时空的思想火炬,是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陈望道先生在简陋的柴房里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翻译出了这样一本巨著。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具有更坚定的信念、更强大的毅力、更活跃的创造力,将热情和青春融入到党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陈望道同时也是一位建党元老,参与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工作,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陈望道与陈独秀、李汉俊一起创办了面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刊物《劳动界》并发表多篇文章宣扬马克思主义。此外,他还积极组织开展工人运动。陈望道参与筹建了上海机器工会、印刷工会等,开办职工补习夜校,把革命道理结合到教学当中,让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照耀了低阶层工人。
陈望道播撒真理,培养了众多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开展学术研究。自1920年起,陈望道辗转国内多所高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他在广西师专办刊物、墙报,掀起了新文化、新思想的波澜。他在中华艺术大学活跃学校政治气氛,为进步学生和左翼文化人士提供交流活动场所。陈望道在复旦大学任校长期间,重视开展科研工作,注重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他在学术上主张融会贯通,将古今中外的优质文化都结合起来。陈望道还注重学校学风建设,他提议复旦大学每年都要举办校庆科学报告会,促进了学校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科研积极性。
穿过展馆最后一个走廊,同学们的参观已然结束,但是同学们和望道先生的“跨时代对话”并没有停止。“心有所信,方能远行”,他对党的赤诚热爱会让同学们铭记于心、践之于行。浙师学子们也会在红色寻迹中让信仰之光更加灿烂辉煌,在学史践行中让真理之甘历久弥新,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字 | 尹玉丽
图片 | 田欣 沈超哲
今日编辑 | 尹玉丽
责任编辑 | 邢金彦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78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