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了解黄河流域河南段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7月15日上午,洛阳师范学院黄河流域河南段历史文化遗产调研队成员前往河南林州红旗渠,了解了这条有世界第八奇迹之称的“人工天河”。
在河南省林州市的太行山深处,苍山翠柏之间一千五百公里长的水渠,宛如一条玉带,由西北向东南,游走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间,这就是红旗渠。属于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人工天河”之称。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林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地方。在历史上,林州叫做林县,是一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自然灾害频发的贫穷山区。每逢干旱,不仅颗粒无收,连饮用水都成问题。从1435年到1949年的五百一十四年里,有记载的自然灾害发生过104次,其中大旱绝收三十八次。整个林州万户萧疏,赤地千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农田水利即为重视,带领人民群众修建了许多重要水利工程。1959年,为了彻底解决缺水问题,林县提出“引漳入林”。劈山倒河,逼水上山,在太行山上修建一条引水渠。
1960年,三万七千多民民工,浩浩荡荡,汇聚到了浊漳河边,他们要从这里开凿一条大渠,把滚滚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州。当时正赶上国家最为困难的时期,物资十分匮乏,机械化程度也很低,仅凭高昂的斗志和简陋的工具,在太行山开凿出一条水渠。红旗渠修成之后解决了林县60多万人口,54万亩耕地和40万头大牲畜的用水问题。红旗渠也被林州人民成为“生命渠”、“幸福渠”。
今天,我们已经告别了极度缺水的日子,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继承红旗渠精神,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投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文字作者:申倩倩
图片来源:网络
实践团队:洛阳师范学院黄河流域河南段历史文化遗产调研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64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