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7月14日,来自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党建工作站的“从头越”实践队在付佳与宋晋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位于遵义市桐梓县的娄山关口,前往追寻革命先辈们的红色足迹,通过对当年所遗留下的战争遗迹的参观与学习,切身了解当年战争的艰难惨烈,更为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拍摄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深入学习并弘扬爱国精神、长征精神,做更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中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娄山关号称“黔北第一关”,是黔北第一险隘,原名叫娄关,亦称太平关。因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场大胜仗,意义非凡。先如今整个娄山关景区由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小尖山战斗遗址、雁鸣塔、长空桥、西风台、纪念林、遗迹陈列馆等部分组成。
实践队队员们首先抵达了位于整个娄山关景区最高点的西风台,站在玻璃栈道上脚下的是险峻的崇山峻岭,大风扬起与山边挺立着的五星红旗,似乎还可以从山野间看到当年红军们奋勇战斗的身影。实践队员们在此学习并背诵了毛主席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体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精神与坚毅品性。
在此遇到了一位带着自己仍在上小学的孩子来登娄山关的叔叔,对我们实践队的拍摄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并给出了一些帮助。他说:“即使孩子不懂,也应该从小就教他一些精神上的事情。”可以看出生活在这片红色革命老区中的群众,对于红色教育的看重,切实地做到了从娃娃抓起。这样的认识也使得我们认识到自己所学所做还远远不够。
沿着山路缓缓向下,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碑身为两根斜尖型的巨型柱子,好似两把刺刀,直冲蓝天,象征娄山关群峰刺天,中通一线的险峻形势。从实践队员们的角度看,这座剑型的纪念碑很好的体现出了当年红军那股百折不挠勇往向前的精神品质。而碑身上两把“刺刀”中间则是一面红军的战旗。碑上有参加过遵义战役的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15个行草大字。在纪念碑的另一面是张爱萍将军1935年作的《西江月.遵义大捷》手迹。下面的汉白玉浮雕,雕刻着娄山关战斗中,红军将领、战士、游击队员跃马横枪,攻克天险的英雄群像。来此学习的团队和组织纷纷送上鲜花,立于碑前许久,去怀想当年红军在艰苦环境中取得胜利的奋战场面。
之后实践队员们一起来到了娄山关战斗中的战斗掩体,又称战壕。在娄山关小尖山战斗战壕遗址旁,立有一块天然碑石,刻有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写的“遵义战役·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字样。就是在这里,红军以此为阵地,击溃敌军数次反扑,山顶处用毛石砌成的圆形堡垒,至今尚存。这也是实践队员们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炮火轰开的土地,直径约四米深约一米的弹坑似乎在记录着这片土地曾经的满目疮痍,提醒着如今的人们要牢记历史。
实践队员们一起走过长空桥,在山间烈日下攀登直至雁鸣塔。我们看到了毛主席当年看到的“长空雁叫霜晨月”的景象,单单看景色,可以说娄山关很美,青山连绵,云雾浮动,宁静而秀美。而八十多年前这里则是我们的先辈们奋勇战斗的战场,当时这里则是炮火连天,枪声不绝。生于新时代的我们只能通过重走先辈们走过的路来感受那份不屈的精神,在后续的人生中不忘初心、牢记历史、砥砺前行。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狄琛博表示从强渡乌江到二渡赤水,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站在娄山关,站在先辈们战斗过、牺牲过的地方,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产生万千感慨,正是在这里,红军取得了长征路上的第一次大捷,鼓舞了士气,挫败了敌人,而这种百折不挠、不惧牺牲的精神,需要我们永远铭记,永远传承下去。
编辑人:姚若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53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