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东科学子三下乡:穿行在定海古城间的,是文明的声响

来源: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 作者:杨鑫怡

小城与古镇,定海的另一面,悠久文化的传承,孕育了舟山独特的文人气息。为深入了解定海历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7月20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回顾百年党史,弘扬传统文化”理论宣讲实践团的23名成员于定海区芙蓉州路参观定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鼓声成诗,文明永恒

定海境内历史遗迹众多,名胜古迹云集,同时,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蕴含先民智慧、富有海岛特色,是定海区宝贵的历史文化瑰宝。在此之前,实践团成员对舟山锣鼓了解甚少,但通过今天的参观后,纷纷感叹道:“舟山锣鼓就是海岛民间艺术中闪亮耀眼的一颗明珠。”舟山锣鼓以特有的排鼓、排锣为主奏乐器,以热情奔放的“三番锣鼓”为核心,辅之丝竹旋律;时而似展大海波澜,时而似抒婆娑倩影,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在2006年,《舟山锣鼓》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不单单是一种乐器,更是鲜活的文化。早期的舟山锣鼓,是一种流行于舟山宁波一带的小型民间器乐俗艺,用于岛民的日常生活。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精心培育,形成了具有浓郁海洋特色的演奏形式,曾有“行会锣鼓”、“出海锣鼓”等异称。上世纪四十年代,鼓王高如兴以其出神入化的技艺,使舟山锣鼓在艺术上得到提升,1959年经部队专业团队整理,定名为《舟山锣鼓》,在国外获得奖项。

了解这段历史后,实践团成员身临其境,仿佛看到在几十年前,鼓王带着团队去往别的国家,面对其它民族友人新奇的目光,他们便开始演奏来自华夏的文明。不仅如此,实践团成员们还欣喜地看到,在目前,舟山锣鼓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定海区已有各级传承(教学)基地六个,团队十余支,几十年,仿佛刹那间,鼓声成了诗,文化成了永恒。

戏说往事,弥久未绝

听着木偶戏,就听着千年文化的呼唤,也听见了文明的大潮滂滂。长期以来,流传于舟山群岛的定海布袋木偶戏,俗称“小戏文”“凳头戏”,表演布袋木偶戏的木偶艺人,只要挑着一副担子,就能走巷串户地进行表演。旧时,由于海岛交通的不便,很少有正规剧团来到海岛演出。因此,“一根扁担挑起一只戏台、一个人顶上一个剧团”的布袋木偶戏,以极其简单的道具和装备,就可以在寻常渔民百姓之家的普通堂屋内、小岛上的晒网场等地方进行演出,显示出优越的便利优势,完全契合海岛交通不便、文化生活相对闭塞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从而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担当起海岛民众娱乐生活的主角,得到了广大海岛渔民的认可和喜爱。在1991年,定海布袋木偶戏被收入《中国群众文化辞典》条目,2003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名录;2005年被列入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名录;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定海区有布袋木偶戏的民间戏剧班子十余个,以省级传承人侯雅飞担纲的“侯家班”最为著名。他们长年累月奔走于各个海岛乡村,为海岛群众送去无尽的快乐。

谁能读懂木偶戏,它仿佛从人类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地述说着先民的喜悦,理想与信仰。时代瞬息万变,在数字化的今天,也许实践团的成员们此前的娱乐活动多在电子设备上,但通过今天的学习,在之后他们也一定会愿意多去了解、聆听那过去的故事。

以船为伴,海岛文化

舟山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舟山人民世代以海为生,船既是海岛人民的生产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舟山人以船为伴,视船如命,船模制作应运而生。旧时,制作船模是生产生活的需要。略微古旧的船舶,几千个零件,历经沧桑,凝视着行进的方向。船舶行经的前方,是平静浩瀚的海面,亦或是波涛汹涌的浪潮,实践团成员们不得而知。如今,制作船模的意义是对海岛船文化的延续。清初,随着渔业生产的逐渐发展,舟山成为全国最大的渔场之一,汇集了全国沿海各种型号的渔船,随之修造船行业兴起,船模制作也应运而生,要打造一艘大船,先以实船尺寸比例缩小制作小型船模,以观其外形及内部结构,测其浮力及动力性能等各种数据,为大船制造奠定基础。1980年后,木帆船退出舟山渔业发展的历史舞台,船模制作也随之衰弱。

如今,舟山船模作为舟山海岛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作为优秀传统工艺品被各级博物馆收藏,并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作为艺术品观赏及收藏。2012年,《舟山船模》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舟山船模不仅传承我国古船文化的记忆,更是对研究古今帆船发展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并不从事船舶研究的普通人来说,欣喜的不仅是了解到船舶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的海岛文化。它记录了几十年间,岛民的希冀,千千万万段人民与大海的对话。

“怀抱着希望和理想,辛苦的行程也就不乏浪漫色彩。”在参观了定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后,实践团成员回望了定海的历史,看到了它手捧海水、心向苍穹的姿态,在历史的变迁中屹立不倒,在时代潮流中滚滚向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40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话访缙云蝶变乡 探求通途共富路

话访缙云蝶变乡探求通途共富路张艳蒋铭轩/文王冰爱李陆孝/图“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在之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进了浙江地区发生了系统性、整体性的精彩蝶变。为深入学习、坚持落…… 缙乡共富调研实践 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心语为墨,筑梦成歌

在心灵的幽深处,有一片梦幻的净土,那里的话语如星子般闪烁,等待着被描绘成璀璨的画卷。“心语汇梦”志愿服务活动,恰如一…

树达学院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

学院青工部、青发部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通讯员黄颖曦彭湘)11月23日上午,我院文法系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政青春,惠社区”:公管院学子深耕养老志愿服务

随着“政青春,惠社区”养老志愿活动的持续推进,公管院的学子们再次深入社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服务。本周…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公管院学子社区服务成效显著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项目实施以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公管院学子们的专…

公管院学子社区助理服务显成效,居民满意度攀升

在推动社区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征途上,公管院的学子们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他们以社区助理志愿者的身份,将…

最新发布

红船精神凝聚人心
浙江嘉兴作为中国红色革命历史的重要根据地,它所承载的人物事迹及红船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理解学习并深刻落实到实践中去的。回溯历史,中共一大会议的召开是历经波折的,最后能够顺利地转移到嘉兴南湖的…
浙江学子“三下乡”:弘扬中华国粹,书写经典诗词
浙江学子三下乡:弘扬中华国粹,书写经典诗词(通讯员黄晨蕊)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内涵的理解,7月16日,“回顾百年党史,弘扬传统文化”理论宣讲实践团于教学楼256教室开…
城乡结合,朝药夕拾再出发!
我们“朝药夕拾”实践队在前四天的宣传和回收活动中获益匪浅,也初步意识到宣传及回收过期药品的必要性。七月十八日下午两点半,我们实践队集合后,分成两个小分队,分别出发前往石家疃村和西轸格庄村。我们…
养育童心跟党走,我们在路上
(通讯员:张若男2021-7-20)湖北师范大学“萤火虫”实践队“青春支教感恩党”开启第九天乡村支教活动。不知不觉间,“萤火虫”实践队支教旅程已经接近尾声。为了增强孩子们对计算机的了解,培养孩子们使用计算…
培养学生兴趣,打造校园特色
7月20日,“爱之传承•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部分成员为同学们授课。“爱之传承•红色之旅”团队成员为同学们安排了兴趣课、阅读与写作课、英语课以及党史专题学习课程。乒乓球课上,刘成发、翟鲲鹏为同…
三下乡感悟:感受自然变迁,体悟文化沉淀
三下乡感悟:感受自然变迁,体悟文化沉淀放慢脚步,穿越时光,品味定海古城魅力。7月15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回顾百年党史弘扬传统文化”理论宣讲实践团来到了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的东大街、…
“艺童走,与同行”暑期之建党百周年
【艺同走,与童行】建党百周年,神州在飞跃七月十日上午九时,江苏海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同走,与童行”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队在墩尚镇岭灶村的支教工作顺利进行。此次活动由志愿者服务大队队长刘立志…
足行千里 重温红色经典
足行步千里,重温红色经典——“沂蒙艺行”社会实践团队赴朱家坪村西山调研7月20日,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沂蒙艺行”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朱家坪村西山调研,重走红色沂蒙之路,传承红色精神…
东秦学子在郑州:后疫情时代的公民心理状况调查
东秦学子在郑州:后疫情时代的公民心理状况调查2021年7月10日—18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郑州国情调查团为了解经历疫情之后公民心理状况变化在河南郑州进行了以“后疫情时代公民心理状况调…
苏应学子三下乡:感悟军人精神 发扬革命文化
2021年7月7日,为了弘扬红色文化,让当代青年学生进一步了解退役军人,以军人精神、军人作风感染学生,共同传承好维护好新时代青年人精神,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生科技协会“青芒”实践团前往了南京玄武区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