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种文化”
在余东村,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一手拿着锄头种庄稼,一手拿着画笔“种”文化。他们以家乡的山水、农村的生活为创作对象,种出了人文昌瑞的绘画之乡,种出了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他们笔下的农民画充满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
在第一天的红色寻访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有幸采访到了四位余东村农民画家,他们分别是郑利民会长、毛美仙老师、郑根良老师和余统德老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初心故事吧。
郑利民
195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1985年参加工作,原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文化站长。现为余东村农民画创作协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14年被文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是衢州市首届文化人才“香樟奖”获得者,擅长美术、书法、论文写作以及工艺品研发等多项技能。
郑利民会长是余东村的原乡人,他自学成才,兴趣广泛,学习刻苦。有30多年创作经历的他,既是余东农民画创作团队倡导者、组织者,也是长期致力于余东农民画艺术风格创新的开拓者、传播者。他曾在余东村担任文化员,组织并创办了农民业余创作学习班,这个学习班给予了余东村农民画画家们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提高了大家的审美。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是郑会长带着乡人们积极参加比赛,不断学习优秀经验。正是在郑会长的带领下,才有了今天的余东画村。他认为现在的农民画还是要靠年轻人的努力,年轻人思想灵活,能给农民画带来更长远的发展和未来。
毛美仙
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副会长,中共党员,爱好美术,书法创作, 2017年柯城区女子书法入展,2017获柯城区十佳手艺人,2018年作品《大寒》获得全国农民画优秀奖。
毛美仙老师曾是“金牌保姆”,因为对绘画的热爱,她在工作之余自学书法与绘画,并带着家人一起绘画。在回乡后,看见乡邻们的孩子无人照顾,认为孩子们需要学习一些兴趣爱好,在村内创办了免费教授绘画与书法的书画社。她还带领村内妇女们举办了旗袍秀,丰富乡邻们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美。她告诉实践队员们,这些举动都是十分值得且幸福的,因为自己把身边的人带美了。
郑根良
1951年10月出生,余东村农民,2003年4月起任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副会长,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89年加入衢州美术家协会,他原是民间木匠,擅长木刻、农民画、彩灯制作等。2000年起任村民代表、任村财务监督员,有20多幅作品在省以上画展展出。2008年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联授予“民间优秀艺术人才”。
郑根良老师向实践队员们分享了自己当年学习绘画的初心小事。他有40多年农民画创作经历,自幼喜爱画画。师从家传,受母亲影响,对民间绘画有浓厚兴趣。他二十三岁时表现出对绘画的极大兴趣与创作热情,受这份热情感染,文化局的老师在余东村创办了学习班,并将授课地点定在郑根良老师的家里。余东村的几位老先生也借此机会,走向了艺术之路,为余东画村的出现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余统德
1950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余东村农民,原是一名民间彩灯工艺匠。2007年至2012年连续两届任柯城区政协常委。现任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副会长,浙江省美术协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89年加入衢州美术家协会。并入编全国农民绘画优秀作品集。2008年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联授予“民间优秀艺术人才”,2012年被授予省级“文化示范户”以及衢州市“乡土艺术人才”称号。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余统德老师曾于1962年随父学绘画、竹编及彩灯制作手艺。1973年进入原衢县文化馆首批美术集训班学习,曾得到原衢县文化馆美术干部毛翔先、林国镇、刘津朱等老一辈的艺术家指导。他向大家介绍了他其余绘画作品,其中包含年画、国画等。他提到自己绘画生涯中的三起三落,余统德老师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在绘画上也十分专业,让实践队员们深感佩服。
创作红色“种文化”
今日创作成果展
经过两天的学习及对余东村的调研走访后,实践队员们的创作灵感不断涌现。队员们再一次集结在中国乡村美术馆的创作教室,利用农民画、石头画和脸谱等载体,将自己在余东村的感悟凝聚成一幅幅画。用画面展现自己内心的语言和初心,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情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实践队员们的作品吧!
小小的农民画,凝聚着历史变迁和时代印记,折射着中国乡村发展的美丽缩影,画里画外都是农民们最朴实的情感。在每一张纸,每一颗石头上,充斥的是队员们满满的初心,在余东村,实践团必将不忘初心,为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用最朴实的行动献礼建党百年。
文字:张圆
编辑:王宇靓、张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26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