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故里,传承红嫂精神
七月的东风裹着冰凉的雨丝细密地打在窗棱上。窗外是跌宕的山,是沂蒙沃土的铁的脊梁,在云朵的泪水中泼墨般浸着浓稠的绿,仿佛要与天空吻别,跟随雨幕从山腰跃下。
7月15号,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燃烧的远征”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沂蒙红嫂家乡,学习红嫂精神,以新颖的视频形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小课堂”,赓续红色血脉,追寻红色足迹,体会在革命斗争年代里沂蒙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爱党,爱军的崇高品格和艰苦奋斗精神。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沂蒙革命老区建立了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有20多万人参军入伍,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这里不仅有浴血杀敌的战士,更有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和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红嫂”,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沂蒙壮歌。
“沂蒙红嫂”明德英,是公认的沂蒙红嫂生活原型,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伤员。随后,她又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半个多月,使其康复归队。解放后,她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等送入子弟兵行列。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随之传遍全国,家喻户晓,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2009年9月10日,明德英同志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沂蒙母亲”的王换于,抗日战争时期,她创办战时托儿所,照料抚养了近百名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革命后代,但是她自己的4个子孙却因此而夭折,她总是说“这些孩子有些是烈士的后代,让咱的孩子在家吃粗的,把奶给这些孩子喝吧,咱的孩子没了,还可以再生,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
“沂蒙大姐”李桂芳,是组织沂蒙妇女架起火线桥的妇救会会长,她曾经是孟良崮战役的支前拥军模范,组织红嫂以瘦弱之躯扛起门板架起火线桥。孟良崮战役的支前拥军模范们,以她们瘦弱的身躯筑起了一道钢铁屏障。
伟大的沂蒙母亲已经定格成最美的画面,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也鲜活在我们眼前。其实,“沂蒙红嫂”在那个战争年代是所有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在沂蒙这片“家家有红嫂”的革命沃土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浓厚的军民鱼水情。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哪怕自己的孩子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也要把战士们的后代健康抚养长大;哪怕自己尚还在哺乳期,身体羸弱,也毅然决然地在冷水中抬起门板帮助战士过河……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红嫂们在抗日救国战争中谱写出一首首感人涕下的赞歌!——实践队队员张楠
沂蒙红嫂,沂蒙山区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用自己不屈无畏的精神谱写了一篇篇动人篇章,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红嫂代表彭德英,在日本军国主义战魔和死神面前,一个农家哑妻,无所畏惧,向正义敞开伟大的胸襟和心灵,用自己圣洁的乳汁喂救八路军伤员,这种大仁大义和至善至爱、这份铁骨柔情和慈母情怀,永远是震撼中华民族灵魂的千古一叹,人类战争史上惊世骇俗之绝唱。——实践队队员范梦鑫
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沂蒙红嫂——这些伟大的沂蒙女儿,一腔热血动天地,一颗红心迎朝阳,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了革命的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沂蒙红嫂,大爱无疆,她们的故事必将感动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段真情传奇必将永载史册,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成为一块永不倒坍的丰碑。
细雨初霁,行云小憩。东风的札记中,一束赤忱的光,如旖旎的烟雨,将漫山遍野的葳蕤浸透,浸透。眸子仿若升起了雾霭,落入眼里的只剩下生生不息的耀目的红。抬起手,小心翼翼地描摹着山野的轮廓。一条惊心动魄的红色长河,在延绵千里的青翠中不绝地流淌。
“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燃烧的远征”暑期社会实践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93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