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开展以“传承‘三线’”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7月16日访问了816核工程重要建设者——孙国光。
1965年国家决定建设第二套反应堆——816地下核工程。孙国光成为首批建设者之一。816核工程是“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为强国而建,后又和平而停。孙国光在那个交通及其不发达的地方,不远万里,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了这个在地图上消失长达三十多年的地方——重庆涪陵白涛镇,更没有想到她会在这个地方待一辈子。孙国光回忆到,在新疆长大的她初来到重庆仍然有许多的不适应,这里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最初连床都没有只能睡在本地居民的阁楼上,艰苦的奋斗岁月现在都还难以忘怀,但能成为816工程的参与建设者也是她这一生的骄傲。
孙国光讲道,816洞体最核心的部位是核反应堆大厅,也是整个洞体最大的洞室。她就是为816洞体的9层主控室做技术服务的。在第九层的中央控制室里,就有她参与研制生产的那台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在当时全国只有两台,一台在816洞体,另一台在中科院。但是最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孙国光同志在参与建设816核工程扮演的角色并不单一,从汽车修理到建房到后勤人员再到中央控制室的研究人员,每一次工作她都牢记父亲的嘱托,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五勤:手勤、眼勤、腿勤、嘴勤、心勤。孙国光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汽车修理,因为在基建时期是山区,每个职工上下班都要乘坐车,因此需要汽车修理。后来厂里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在白涛这个小镇我又跟随组织干起了修房。三年过去了,组织上又安排、推荐我去成都工学院(现四川大学)机械系量仪专业学习,圆了大学梦,毕业后便研究建造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继续参与建设816核工程。”
孙国光回忆到,816 核工程的建设并不容易,由于西南地区山高林立的特殊地形,首先在选址上就费了一番周折。选址要做到隐蔽性好,安全性高,靠近水源,最后便选在了白涛。后经请示周恩来总理,批准由工程兵54师承担挖掘,由于保密性紧箍每一个人的身上,此后白涛就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长达三十余年。那时的工程兵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掘出了人间奇迹。但有的人却因为这项浩大的工程就已经永远牺牲在了白涛。816核工程为强国而建,后又和平而停,1982年816核工程决定缓建,1984年正式停军转民,此时的816厂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对于之前一直靠国家供养的816人来讲,散后,融入社会是难题,有知识、学历的人不愁找不到好单位,可对于近万名职工家属他们将何去何从便是一大问题。而孙国光此时又开始了一次追梦,那就是一定要救活816厂,一定要转民成功。到1991年建立了现称“重庆建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大型化工厂,全体816人冲出了转民的困境,成为了我国西南三线建设中军转民成功的典范之一。
这项伟大的工程耗费了无数人的心血,作为保密性极强的816 核工厂一直到2002年才进行解密,2010年首次作为景点对外开放,我们现在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更多的是三线精神。对于我们的到来,孙国光说:“很开心现在还有人来探寻三线精神,了解816核工厂的历史”并且希望她能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传承三线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么一段历史,816核工厂不应该被忘记,她要对历史负责,要让三线精神永远留存。
采访是为了学习,学习是为了传承。孙国光老人也为我们这一代青年留下了寄语。她希望年轻人要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险阻,把每一件事干好,专研到底,坚持理想信念,要时刻牢记党员职责,时刻做到心中有党,依靠党组织,依托党组织,围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使命,努力建设第二个一百年,他们上一辈人用奋斗、拼搏创造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我们下一代也能继续建设美好光景。
(通讯员:邓玉涵 龙俊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86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