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广大青年的课堂教育和观察实践相结合,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爱在舟博 服务舟博”实践团于7月13日集体前往舟山博物馆,实地了解、学习舟山文化,为接下来的志愿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实践团成员从学校出发,在舟山博物馆开馆之前顺利抵达。然而那时在舟山博物馆门口早就已有许多胸口佩戴党徽前来等待的人们,他们对舟山文化以及国家的热爱之情顿时让实践团对舟山博物馆内的舟山文化充满了好奇。通过依次有序地刷脸、刷身份证,进入到舟山博物馆实践团就被里面的布局环境所吸引。在负责人的指挥之下,实践团以企划组、技术组、通讯组为单位有序地到各个展厅参观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团们还遇到了许多支前来参观博物馆的小学生队伍,这些小学生们整齐排列着,眼里充满着对舟山博物馆、舟山文化的好奇与期待,尤其是在第一层的触屏电子屏幕前,通过高科技3D技术将舟山博物馆内的一些文物通过虚拟又很真实的方式呈现在小朋友面前,小朋友们更加方便地了解这些文物,这种现代化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小朋友,更是吸引了实践团们,手指轻轻在电子屏幕上滑动,就能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文物,不断地转换视角观察文物的各个方面,还可以通过旁边其他按键得知所参观文物的具体文字信息。
在舟山博物馆中,不同的展厅展示着各种各样的文物、动植物标本、民风习俗场景。实践团们不仅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文物、动植物标本了解到了舟山的各种独特文化、丰富的海洋资源,还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舟山对当地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宣传的重视度。通过观察学习,实践团们对舟山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舟山当地的传统习俗,博物馆以场景再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小姑代拜堂,公鸡伴洞房”的婚庆习俗带实践团们重回那个“婚期人来拣,汛期天设定”新郎总是因为出海而赶不上婚期的年代;“添丁识水“对于舟山这样一个海岛来说体现了过去舟山人对孩子能否适应海上生活的重视……在传统工艺方面,通过观察舟山博物馆内的木制造船工艺以及渔船传统打绳结技艺,亲自尝试传统打绳结的不同种方法,实践团们被舟山传统制船工艺、制船师傅们高超的技术以及打绳结技术的多样所深深震撼。
然而无论再精湛的手艺,终究也敌不过传承的消逝……这不仅是工艺人的遗憾,也是整个时代的遗憾!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任何事物之间都会优胜劣汰,产品会不断创新变革,传统手工艺产品受到现代工业化商品的强烈冲击,这种传统工艺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目前的造船技术也已经明显区别于之前的木制造船工艺,但仍然以老的造船原理为基础,只是用上了现代化的技术,所以传统工艺不应该随着社会的变迁就此消失,优秀的传统工艺就应该被人们所了解,舟山博物馆将这种制船场景、制船工艺展示在人们面前,就是在为传统工艺的宣传提供途径。“爱在舟博 服务舟博”实践团成员们也由此意识到在日后的志愿活动中,志愿者们可以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详细地介绍一些有关舟山当地传统工艺的文化信息,加强人们对舟山传统工艺的了解以及对老工艺的敬佩之情。
通过“爱在舟博 服务舟博”实践团一上午的实地学习,实践团们近距离接触舟山博物馆,对舟山博物馆所呈现的舟山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把自己在网上所了解的信息与今日实践所观察到的内容相互结合,为接下来几天的志愿活动充分做好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能够更好地服务舟山博物馆,将舟山文化大力宣传、发扬出去。
团队名称:“爱在舟博 服务舟博”实践团
撰稿人:王文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66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