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疫情基本稳定的时候,五月下旬,广州荔湾区突然发现病毒变异株并迅速扩散,恰逢高考,弄得大家人心惶惶。而在不久后的六月中旬,第一例变异病毒感染者——一位七十多岁的婆婆就已经治愈出院,在七月上旬,疫情基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粤大学生也基本能顺利回家,这看似轻松的背后,离不开政府高层的有效决策以及防疫人员们的默默付出,让我们来看看广州这次的抗疫小结。
钟南山院士表示,此次广州在疫情应对方面,通过迅速锁定感染源,精准查清传播链,更新“密接”概念等科学应对举措,在我国应对德尔塔(Delta)变种病毒社区感染的第一阶段战“疫”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很快锁定了传染源,查清传播链在广州做得很快,5月21日,因为省区地市也都接到报告,当天下午就锁定了传染源。随后高质量流行病学的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很及时,差不多就是150多个病人,全都做基因检测,这个是其他地方没做到的,差不多每一个基因检测以后,发现都是一个阿婆传过来的,就搞清楚了,传播链非常明确。能够使我们对疾病的整个来龙去脉、发展趋势,以及应该怎样管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数据支撑。
2、对应德尔塔(Delta)毒株,我们以前讲密切接触者,这个概念要改变了。过去的提法,什么叫密切接触者,发病前两天跟病人的家人,家里的人还有同一个办公室的,或者一米之内有共同吃饭、开会等等,这叫密切接触者。但现在密接者这个概念要改变,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单位、同一座建筑、同一栋楼,发病前四天,跟这些病人相处的都是密切接触者。正因为有这个概念的改变,所以才会采用一些不同的管理模式,密封、封控、封禁等等。
3、赋“黄码”制度。通过大数据查出曾到过高危区的人群赋予“黄码”标志,对于与病例同时段在密闭或通风不良场所人员,上述地点周围250米范围内停留1小时以上人员赋予“黄码”。要求“黄码”人员在24小时内尽快完成核酸检测,未按时接受采样检测的,由社区“三人小组’上门排查。各地结合本地防控实际和风险高低,增加“黄码”人员核酸检测频率为3天2检或7天3检。目前“黄码”制度已经在全广东使用。
4、严防感染者省外溢出。为减少因人员流动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防止风险外溢,5月31日、6月2日广州、佛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先后发布通告,要求离粤、离穗、离佛人员须凭“健康码”绿码,并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6月7日,进一步缩短为离开广州、佛山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截至6月24日,本次疫情未发生省外的溢出。
5、积极开展封闭封控区域的动物监测。“我们一直怀疑动物可能会引起病毒的传播,所以在广船鹤园小区布下鼠笼,重点放置在居民楼下水道、墙边、垃圾存放处、小区绿化带等处。在5月21日-23日三天共捕鼠70只,采集有效的鼠咽拭子标本44份,新冠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排除了新冠病毒在封闭、封控区通过动物排泄物传播的可能。”钟南山院士说。
可见,本轮广州疫情的防控,由高层到基层,从人体到动物。在各个阶层、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了考虑,这既有前辈对抗疫的经验,也有我们面对疫情时的思考和创新。正是因为高层的迅速决策以及广大基层的防疫人员的努力,才能总结出新的抗疫经验以及新的抗疫方法。感谢各位为疫情献一份力的人们的努力,你们辛苦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30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