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旱魔,世代斗争。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一曲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的悲惨图景。受气候、地理、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林州的气候可谓是“十年九旱”。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里,先后有307个村子取水困难,全县耕地约98.5万亩,而水浇地仅有1.24万亩,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人相食5年次。1942-1943年大旱,又遇蝗灾,县内逃荒外出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口的4.3‰。解放初,全县550个行政村中,远道取水的村就有307个,成千上万人围绕着一口井取水的情况十分常见,长长的井绳甚至能把坚硬的井口磨出条条深沟。旱魁为虐,摧残生命。千百年来,在缺水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州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怀有求水之梦。从元朝到新中国成立前,林州人民自发地修过18条引水渠。但是,一遇连年大旱,水源枯竭,渠道无水可引,仍然摆脱不了水的制约。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屡败屡战,一代又一代林州人不甘屈服地与干涸的旧山川进行着持续的抗争。
从元代的天平渠到明代的谢公渠、再从建国后的英雄渠、南谷洞水库,再到1960年开始修建“引漳入林”工程。伟大的划时代的水源希望终于迎来了曙光。
红旗渠源、南谷洞渡槽、空心坝、桃园渡桥、分水闸、曙光洞、红旗渠青年洞、红英汇流、曙光渡槽、夺丰渡槽,一个个沟槽横山开凿、一段段桥梁连接山峦、一弯弯水渠汇水入林,红旗渠一共干、分干渠共10条,总长3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共建水库48座、堰塘346座、隧道211个、各种建筑物12408座,已经形成“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这是一个彻底改变林县全貌的决战工程,这是一个势必征服大自然的伟大工程,这是一个林县人民坚决克服一切困难的伟大史诗。
“红旗漫卷过太行,走壁穿崖唤晋漳。”太行山下,硝烟弥漫;愚公移山,披肝沥胆。红旗渠边,巨石为毡,野草作棉。女的要学“刘胡兰”,男的要学“孙占元”,在这种前赴后继,人人争先的氛围中,涌现了任羊成同志、吴祖太同志等众多英雄人物,林州汉子们臂挨臂、肩挨肩,在他们背后筑起了七十米长的拦河大坝,在他们周围,荒漠终成良田、碧水留恋林县,红旗渠精神永传坊间。高亢的赞歌颂扬我们伟大的修渠事业,不负前辈的青春和汗水。
功盖千秋月,思恩不忘穷。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当代林州人的故事,背后依然是不熄灭的理想、闪光的信念,是足以让世人赞叹的林州人特有的精气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红旗渠既凿在了山间,也凿在了林县人民心间。
岁月流逝,世事变迁,太行山依然巍峨,林州故事依然动人心弦,红旗依然鲜艳。我们的媒体需要朴实鲜活的精悍之作,也需要更多大气磅礴的鸿篇大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28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