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精神 喜看脱贫硕果
来源:水建学院 作者:陈曦 韦宇琪 齐家玉 胡正鸿/文 韦宇琪 胡正鸿/图
7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赴合阳县脱贫攻坚调研队队员(以下简称调研队员)前往南王村调研。队员们通过走访、问卷调研等形式,对南王村脱贫成果进行调研。
喜看脱贫硕果,向幸福出发
在村委书记辛建学的讲解中,调研队员们了解到:王村镇南王村共有626户,总人口2026人,其中,党员就有80名。在脱贫攻坚战中,村里80名党员干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无论是宣传脱贫政策,帮助村民脱贫,还是建设乡村基础设施。正是有了党员们的带头,村民的共同努力,才打赢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
在近年脱贫工作中,南王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贫困户全部脱贫、乡村振兴持续进行。在专家指导下,村里引进产业,刚刚建成的蟠桃园占地150余亩,预计亩产量4000斤,增加了就业机会,助力了脱贫攻坚。因当地水资源匮乏,园区主要采取滴灌的方式,使水的利用率达到了95%左右,达到了节水增产的效果。同时果园利用牛羊粪便制作有机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循环利用。
蟠桃园的建立,将原来一家一户零散的种植销售提升为成立专业产业园区,组织村民按标准化程序科学种植,并打造桃树品牌、引入专业经营公司负责推广和销售。在政策支持下,还积极探索全新经营模式,把贫困户“串”在蟠桃种植增值的产业链上,让贫困户充分享受蟠桃种植增值的经济效益。蟠桃产业发展起来后,游客也将纷至沓来,实现农业带动旅游业,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动经济发展。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首要条件。在王村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南王村因地制宜,聚合品牌和市场之力,积极探索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形成了“多元投入、长效运营、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大格局。
赓续红色精神,脱贫攻坚永在前
队员们在南王村调研过程中,有幸采访到抗美援朝老兵、共产党员雷成喜,伴随着雷老朴实无华的叙述,慢慢在我们每个队员的心头奏响了一首红色精神的赓续与脱贫工作的交响曲。
在南王村党政事务管理员张艳丽的带领下,调研队员采访了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拥有67年党龄的雷成喜。雷成喜爷爷虽然已九旬高龄,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讲起话来一字一板,条理分明,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往事的同时也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51年,刚入伍的雷成喜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他被安排到机炮连掩护志愿军。 20岁时,雷成喜的表现出色,受到战友们的认可,在排长的介绍下入了共青团,再后来,又因表现突出,在1954年,组织同意雷成喜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雷成喜复员后,便参加了合阳县的生产建设,还自费建立了一家面粉厂,在当时解决了村里近一半人的就业问题,为国家、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雷成喜回忆到,那时他还住在木草房里,下雨天床褥常常湿透,但即使自己家庭再困难,也要服务家乡,奉献社会,就是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不求回报,卸甲归田多年,从未没向组织要过一分钱、提过一点私人要求。在1959年到1961年,雷成喜担任了两年生产队大队长,为村子忙里忙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扬红色精神,充分发挥自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雷成喜爷爷的家中,可以看到他即使已有90高龄,但身上的军旅之气却丝毫未减,庭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尽显军队的生活作风。当问到对新一代青年党员的期望和对脱贫贫成果的看法时,他笑着说:“现在国家富强了,全国人民都脱贫了,过上了好日子,可从前的艰辛和苦难,你们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一定不能忘记,一定要好好学习本领,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建设国家,为国家做贡献。国家的发展靠群众,党员是先锋代表,自己首先要严于律己,起带头作用!
不管是从前无数个“雷成喜”组成的志愿军铸就的抗美援朝精神,还是今天无数扶贫工作队员展现的脱贫攻坚精神,中国的红色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成为中国前进发展的不竭精神源泉。新一代的我们理应接过接力棒,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学习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25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