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康晨阳)2021年7月7日上午,在这个特殊的日期,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重走办学路实践团来到了潭头镇,重走当年在抗日战火中的河南农大在狼烟中坚持办学的旧址。
八年抗战,避难迁徙,八年迁徙,艰难不惧,八年流离,弦歌不息。团队首先拜访了李鸿声,随着李鸿声老人的讲解,思路又回到了当年那个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的年代,又仿佛看到了农大师生在倭寇侵略时,拼命与敌人反抗,大规模撤离,收集实验资料,掩埋实验器材的十万火急的情况。在李老的口中,团队成员认识到,原来,日寇并不像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那样不堪,而各个都是装备精良,枪法神准。
团队成员踏着露水走进曾经的办学遗址,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迎面而来。成排的房屋,是曾经的教室;灰砖白墙,是教育的辉煌;断壁残垣,也是过往的耻辱。饱经沧桑又充满红色历史的古村落,在青山环抱之中,默默承载着河南大学与潭头镇人民肝胆相照,守望相助的历史。河南大学选择了潭头,而潭头亦选择了河南大学。辗转千里,河南大学文、理、农三个学院设在了大王庙村。大王庙的百姓腾房让舍,为河大师生提供食宿,教学及办公帮助,给予河大莫大的支持。团队成员抚摸曾经的雕花石柱,仿佛听见百年间的风霜雨雪。
日寇侵略时,对于当时师生在潭头镇的 数量还有具体居住情况打探出了大量的信息,由于大王庙村以及石坷村地处山坡,部分日军骑着大洋马从山坡上冲下来,对还在山坡上耕作的村民进行扫射,埋伏在山头的日军对藏在掩体背后的师生进行射杀,一切仿佛没有了希望,农大师生面对这种情况,努力克服心中的慌乱,决定往宝鸡迁徙,大规模保留学校完整性,也最后是在陕西,他们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
然而,当年农大师生在潭头时,认真实验,耕作,给潭头镇这个深处大山之间,与外界交流匮乏的地方,带来的不仅仅是优秀的种植作物,让村民吃到了以前从未吃过的时蔬水果,更给村民们带来了开放的观念,让村民们认识到,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与文化,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发展的重要性。
团队成员们也、深深敬佩着这些在狼烟四起而又不惧困难,迁徙奔波的前辈们,要是没有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没有那种临危不惧的冷静,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真心的谢谢先辈们!团队成员经过此行,目睹当年的办学遗址,深刻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八年流亡办学,负笈千里播火。这是一群师生在烽火连天里的坚守;这是一代学人在抗战硝烟中的执着;这是一所大学在抗战时期的艰苦奋争;这是一个国家抵御外敌,扛起民族脊梁的真实写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599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