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起,洛阳师范学院的学生为助力新农村建设,响应国家十九大精神号召,充当卫生监督员,在乡村或者社区监督垃圾分类情况,同时进行知识宣讲,开展为期两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互联网+社会实践”的新模式,学生回到家乡开展独立实践,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推动线下线上融合联动。
垃圾分类已经倡导多年,很多垃圾筒也分成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部分地区还分成了“四色”垃圾桶。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垃圾筒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人们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不管什么垃圾都扔到一起。这不仅是一种对于环境的污染,更是一种对于资源的浪费。在实践活动中,卫生监督员首先学习垃圾怎样进行分类处理,然后尝试着利用自己所学和手头的资源,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在宣传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于垃圾分类很陌生,“到底哪些是可以回收的,哪些是不可以回收的”,很多人都分不清楚。其实,垃圾分为四类:第一类,可回收利用垃圾,这类垃圾从名字看就知道它们可以拿来再次利用,只要简单的经过整合由碎变整就可以再次使用;第二类,有害垃圾,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经过复杂的处理程序提取其中可以再使用的部分;第三类,厨余垃圾,这类的垃圾只要经过生物技术的处理就可以转化成了天然的化肥,滋养土地;第四类,就是其他垃圾,包括除以上三种以外的垃圾,如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
实践第一天,卫生监督员组织乡村或者社区青年、老人等观看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宣传视频,实地帮助老人们进行垃圾分类,耐心地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青年们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大家一边学习,一边讨论各类垃圾要如何正确投放、垃圾分类有何价值等话题。使青年们充分意识到,垃圾处理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从每家每户做起,才能从源头上做好这件事,作为青年更要督促自己和身边的家人、朋友一起践行垃圾分类,用举手之劳来支持环保事业。还引导青年们合理、适量用餐,彻底杜绝用餐浪费,让“勤俭节约”的种子在农村或者社区的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同处蓝天下,共栖地球上;垃圾分类,利国利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垃圾分类工作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建设美丽中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需要全社会成员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在这个垃圾处理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家认识到“垃圾分类是一件细致活,人人应尽自己之责任”,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少制造垃圾,学会垃圾分类。追求环保是你我的心愿,参与环保是你我的责任,保护蓝天碧水,造福子孙后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561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