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遗调研队探寻毛猴技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非遗技艺品这一手工精细化制作产品不能够大规模批量生产,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同时传承者大多数都是中老年年龄段,难以运用社会主流媒体去创新宣传方式,这让许多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挑战。为响应政府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号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地区非遗调研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技艺传承人李宏超进行了调研采访,了解到了非遗背后的故事,体会到了非遗技艺传承的艰辛。
二、毛猴的由来
猴子作为自然界的小精灵,它机敏、活泼,透着一种天然的乐趣。毛猴技艺传承人就是抓住了这一天然特征,将猴子的天然乐趣和艺术创作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品——毛猴。我们在采访非遗传承人李宏超先生的过程中,先生为我们讲述了这种毛猴技艺的由来。
相传,在北京道光年间,一家中药药铺的小伙计因为工作不专心受到了帐房先生的训斥。晚上小伙计烦闷地收拾药材时,根据药材的特征突发奇想地摆弄了一个尖嘴猴腮的“帐房先生”,大家都觉得很像,称赞不已。就这样,第一个毛猴作品便诞生了。后来经过技艺人的巧手,加以改良创新,流传至今,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毛猴艺术品。从这个传说中就可以看出来,毛猴技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制作材料。据李宏超师傅介绍,制作时主要是蝉蜕(知了壳)做头和四肢,辛夷(玉兰花骨朵)做身子,白芨做粘合剂,工作道具主要就是剪刀,镊子,牙签。这些朴实简易的材料经过非遗技艺人的改良变成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毛猴工艺品。我们此行不仅近距离了解了非遗技艺,而且也对非遗技艺背后的人文文化的探索和调研。
三、传承现状与发展瞻望
一直以来,传承非遗的过程中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将非遗与社会相适应,让它走进大众视野。毛猴技艺的历史底蕴是非常深厚的,但是非遗传承人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也是不易的。我们了解到李宏超师傅夫妇平时的毛猴作品制作主要是自费,没有政府和社会的资助。当被问到是什么支撑他们将技艺传承至今,夫妇两人非常平和地说:“完全是对这项技艺的热爱和耐力支撑着艺术的创作。”看到两人生活拮据,却将一辈子的心血都投资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上,我们不禁为他们这种手艺人的“一生修一艺,一世为一事”的专注所打动。
据夫妇二人介绍,为发扬这项技艺,让非遗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他们也尝试在大众网络平台上发布短视频,在相关机构的帮助下引入非遗进校园,进入大众视野。但是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这也引起了我们关于当代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不够这一现状的反思和思考。
通过此次对毛猴技艺的调研,我们领略到了非遗技艺的精湛,同时也感受到了当代非遗传承事业的艰难。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去呼吁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当代非遗的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66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