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日上午七点,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夏风之声”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的调研之路。
伴着蒙蒙细雨,八点钟,队员们步行经过一条泥泞的小路,来到了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刚一走进去就看到刘刚老师面带笑容站在门口迎接大家,稍作休息,走进来一个慈祥的老人,他笑容满面,经过一番介绍,才得知这就是农耕文明的坚守者与传播者——刘映升。随后,爷爷给队员们讲了重庆巴渝农耕文化的发展简史,让队员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初步的了解。还讲述了他的家族史,谈到了文化软实力等话题,言谈间,无不显示出他渊博的知识内涵。
上午九点,年过花甲的刘爷爷亲自带领大家参观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大体参观了三个方面的内,近年刘爷爷参加的一些传播农耕文化的活动剪影和来访者的照片,犁、石磨、砻等一些生产工具的发展,还有古代用的一些手工业工具如纺车、织布机等。在参观的过程中,爷爷给队员们详细的讲述了他所参加的每一次活动以及来访者们参观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故事,每一件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农耕的重大影响,每一件物品的构造原理与用途。让大家对农耕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从他所讲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爷爷对农耕非物质文化的爱。
砻
砻子似磨不是磨,
木头竹子非石凿 。
大米白面千般苦,
磨子磨面砻脱壳。
犁
老水牛拉老犁头,
退出历史使人惆。
养我华夏五千年,
农耕文化深悠悠 。
这是两首分别关于犁和砻的原创诗,简单明了的解释了犁和砻的作用以及砻与石磨的区别。不仅仅这两首,在参观的途中,队员们发现每一件物品旁都放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刘映升老师对这些物品的自创诗。当队员们由衷的赞美刘映升老师的才华时,刘映升老师淡然的说:“这些都是打油诗,不值一提,虽然这些器具逐步被现代工农业淘汰了,它们是死的,但是,我是活的,我为它们代言”。但那一刻大家清楚的知道这些都体现着刘映升老师对农耕传统文化的爱、对农耕文化的坚守与弘扬 。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中午12点,队员们在爷爷的目送下挥手道别。一首首原创诗,一件件物品,一句句话语,萦绕在每个队员的心中,面对愈演愈烈的城镇化建设,农耕文明日益衰退,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线,正如鱼儿离不开水,人也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农耕文化势也应当得到我们的保护,希望有更多的像爷爷一年的人去坚守那些濒临危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耕文明。让坚守成为我们的利器去守护我们的遗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