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日照2月6日电(通讯员 张晓冰)“是因为爱好这门手艺,是祖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手艺,所以不能丢了,坚持到现在……”1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锦笺心寄”实践团对史龙江老师进行了访问,聆听史老师与莒县特色手工艺术品——过门笺的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埋藏在每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一根最柔软的弦,而在我国的齐鲁大地上,有一个古韵犹存的村庄叫作莒县,这里有这样一位师傅,靠着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守护着过门笺的诗和远方。
2021年1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锦笺心寄”实践团队对日照市莒县的史龙江老师进行了访谈。史龙江师傅今年55岁,是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阎庄镇大柏林村村民,他是“莒县过门笺”这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从19岁开始自立门户制作“过门笺”,至今已经坚守这门手艺36年。史龙江收藏了200余套“过门笺”模板,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他用图案和文字也承载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
实践团队的成员通过线下拜访史老师,参观史老师的工作场所和在线上与史老师进行近距离的沟通交流,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莒县过门笺作为一个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范围内并不普及,了解的人也不是太多。而对于就山东本省内的人来讲,了解的人也不多,尤其是年轻人。但随着国家的文化强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升,我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而莒县过门笺作为一个小众的地域性的传统工艺作品,引来了不少大学生实践团队的关注。
任何事物的发展在与时代车轮一起滚滚向前进步的同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与现代化的元素结合。发源于莒县的过门笺,在很早之前都是手工制作,它的制作过程需要消耗人不少的精力,不同于现在的过门笺的制作已有机械代替。当然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定制手工制作的过门笺,但因为其成本较高,价格较贵,选择手工制作的人并不是太多。而贴过门笺的时候,不过就是过年的时候,但是80%左右的人在过年的时候都会选择粘贴春联,而过门笺的粘贴范围就很小,其实过门笺的粘贴中心范围在山东的临沂。像史老师这样专注于莒县过门笺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局限,过门笺的利润太低,而制作成本又较高,所以许多人都放弃了制作过门笺,只有像史老师这样把其作为爱好坚持下来的有在做。实践团队的成员了解到过门笺主要在农村流行,但是由于现实方面的压力像史老师这样的门笺制作人也只是在农闲时或春节时会制作一些。尽管门笺不挣钱,但是史老师还会义务去教一些学生。正如史老师所说:“是因为爱好这门手艺,是祖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手艺,所以不能丢了,所以坚持到现在……”除了去学校里义务教学,还会进行文化宣传,也会接待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作为一个农民,老师尽了他最大的努力。
正如人们了解到的,过门笺作为一个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容易引起太多人的重视,因此这就需要市政府对其加强保护与宣传,能让这些传统文化能被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是以史老师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继承人最大的心愿。值得高兴的是,史老师教有一些出色的弟子,将过门笺制作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让人觉得更加温暖的事,史老师是义务带他的学生,不收他们的钱,只是单纯的想将过门将这门手艺文化传承下去,这也是当代我们年轻人应该思考的事情。听闻史老师的学生制作门笺获奖的消息,让人心中不禁一喜。
莒县的过门笺,不过是中国众多文化中的一个缩影。采访完史老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下,我们能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什么贡献,让像莒县过门笺一样的传统手艺不再消失,让像史老师这样的文化传承人看到未来可期。
民族文化源于实践,历史记录延续表现,民间基础特色流源,经济全面社会发展,文化熔铸民族活力,维系国家和平统一,融合文化门笺经济,提升强大综合国力。
非遗门笺,传于心间,只愿高处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94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