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红色文化是深深植根于我国的历史之中,并且在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的传颂中不断得以传承。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户人家的命运变化可以映照整个国家的沧桑巨变。40多年前,“大包干”开始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推行起来,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农村改革的成功也是为城市改革提供了借鉴。为了更好地让后人铭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核心与历久弥新的红色岁月,我们“追忆红色岁月,探寻改革真谛”实践小组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小岗村的红色文化,也是更进一步的推广与宣传小岗村的改革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
本次的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由实践前的探讨、线下实地参观和线上组员交流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本次的实践活动实践地点是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改革开放前的小岗村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居民建筑都是一些茅草房,墙壁都是由泥土构成,道路也满是泥泞,村民都过着贫穷的生活。1978年11月24日深夜,在那个阶级斗争极为敏感的时代,小岗村的十八个村民,冒着巨大的风险,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在一间茅草屋内,毅然决然的按下了十八颗红手印,签下了生死契约,包产到户。当晚,他们连夜将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搞起了“大包干”,这也从根本上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包干”也是敢于与时代拼搏的一次伟大创举,突破了当时“左倾”思想的束缚。小岗村经受了很大的压力,但小岗村包产到户第一年就喜获丰收。小岗村的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后,写入了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大包干迅速在全国推开了。这样的伟大改革精神深深的触动着大家,让小组成员了解到改革求变的重要
1月28号上午实践小组成员先是去往大包干纪念馆,进入纪念馆内,我们也是能够清清楚楚的看到往昔“大包干”的每一刻画面,现在仍然能够看到那一份沉重的契约,也正是那一份契约才有了后来轰轰烈烈的“大包干”,继续在馆内参观游览,也是能够看见“大包干”之前小岗村的落后景象,集体劳作,吃“大锅饭”,这也是因为当时1978年安徽省也是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旱灾。大部分地区10个多月没有下雨,农业耕种也是没有办法进行。小岗村所处的凤阳也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旱情更加严重,不仅如此,当时凤阳县的人口大量外流也是让劳动力人口大量减少。回望当时小岗村的景象,也更是让人肃然起敬,在艰苦的条件下仍旧有高昂的改革求新的精神,为了更好的生活也更加拼搏。而对于我们这一代,更多地是启迪,明白改革创新的重要性,要能够吃得苦中苦,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更美好的人民生活。传承小岗精神,弘扬小岗红色文化,这也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此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宣扬小岗精神,让它的广为人知,传诵千古。
之后实践小组的成员也是前往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沈浩,1964年5月出生。2004年2月,沈浩作为安徽省选派农村任职干部,前往凤阳县小溪河镇任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共产党员。在小岗村工作的几年里,他兢兢业业,工作认真,为了全身心的投入到小岗村的发展中去,也是把老母亲托付给哥哥照料。在沈浩同志的带领下,小岗村的发展越来越好,一年后道路通了,二年后大包干纪念馆重新建立,三年后村民基本上有吃有住。在这三年中,书记东奔西跑,但他无怨无悔,全心为人民干实事,他是人民心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书记”。不仅如此,沈浩也是荣获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时势造英雄,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是给予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鼓舞与激励,这样也是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在实地的调研结束之后,小组成员也是在线上对于此次的实践做出了总结和感悟,也是为彼此提供更好的学习小岗精神的思路与角度。
习总书记曾说过:“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小岗村的改革影响深远,不仅在农村改革道路上提供了经验,而且也为后来的城市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小岗村的艰辛历程告诉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也要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这也告诉我们青年一代要能够不畏艰险,敢于创新,把思想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
经过几天的实践与总结,小岗村的艰辛历程也是在默默地告诉我们美好生活是靠奋斗拼搏出来的。对于小岗精神,也是我们需要不断弘扬的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也是我们青年一代需要实际践行的。对于此次的探寻,实践小组也是会继续学习小岗精神,努力说好小岗故事,让红色精神与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并且能够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行动中去。作为当代的青年,弘扬红色文化与精神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也要能够铭记历史,倍加珍惜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作者:杨兆越
单位:滁州学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93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