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日我实践小组在线上讨论了实践地点的选择,为了方便在安全的情况下线下实践,我们随后决定以成员所在家乡的红色遗址为本次实践的中心。分别是定远县藕塘烈士陵园、定远县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定远县王小庙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群、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宿州市烈士陵园。
藕塘烈士陵园位于安徽定远县东南30公里处的藕塘镇,紧连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和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于1978年建成,占地面积360平方米。三个展室陈展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定远地区的党、团组织发展和群众革命运动情况;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等同志在藕塘地区的活动以及根据地军民对敌斗争情况和其它文物资料170余件。
定远县藕塘烈士陵园
(“重走红色遗迹,传承革命文化“实践小分队王亚摄)
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在藕塘为抗日战争时期津浦路西革命根据地中心。日伪军多次进犯藕塘,我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后为二师)及地方武装在根据地周围的周家岗(全椒境内)、大桥集、占鸡岗、五尖山、黄疃庙等地击退日伪进攻,大小战斗数百次。
为旌表先烈,1942年津浦路西参议会召开第二届全会,决定在藕塘建立“新四军二师抗日烈士纪念塔”,至第二年建成。1944年9月18日建成“抗日烈士纪念塔”,并立碑以志。1946年,党政机关北撤,国民党新编77师和138师占领藕塘,将此毁坏。1964年在原址的基础上重建,重建后的烈士纪念塔占地900平方米,碑高24米,碑体上是沿用毛泽东手书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1981年整修。目前,整个陵园面积近100亩。除纪念塔外,又建立一座纪念馆,陵园种植松竹梅桂及各种花卉,每逢节假日,解放军指战员及中小学生前来瞻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现已成为皖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心。1996年10月,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王光美同志亲自来藕塘烈士陵园瞻仰凭吊,并为陵园题词留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馆内展出的知名烈士有:郑位三烈士、高敬亭烈士、徐海东烈士、罗炳辉烈士、谭震林同志等。
无数的英灵,除了有限的遗物,就是墙面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了。人都说石头是冰冷的,可是,如果你用手轻触那些名字,你就会觉得他们是滚烫的。“祭奠堂”里黑纱白缎,肃穆庄严,任凭你是桀骜不驯的狂徒,在这里也会敛声屏息,把思想的全部让给崇敬。对那些无名的英魂,我们也会仰望着高耸峻峭的“人名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深深寄托哀思。
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位于定远县大桥乡三官村湾杨村民组,三面环河,是一半岛弧形的偏僻村庄,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该处现有住户38家。中原局第三次会址为三进院落,35间房屋。每进10间,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厢房2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有厢房3间,刘少奇居住在第三进,屋内有屏帐遮挡后门,院内配备电台设备。会议在第二进院内召开,参加会议人员和警卫及工作人员300余人。会址所在地东、北、西三面环河,北侧的池河河道上架设吊桥一座,易守难攻。现有通往干线公路的村村通道路一条。
在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扶持帮助下,投资300万元、历时2年3个月,在恢复重建的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上,建设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中原局会议纪念馆,建筑是三幢三进,每进10间的院落。整个纪念馆有六个展厅,室内陈列展览采用了现代声、光、电等手法。
我们小组成员还了解到内尚存有刘少奇睡过的床和其他生活用品十几件,保存完好。
定远县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
(“重走红色遗迹,传承革命文化“实践小分队张宏伟摄)
我们在实践中还了解到了旧址的历史:1939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成立,刘少奇任书记。刘少奇在藕塘地区主持召开了第三次中原局会议,会议贯彻了党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提出了放手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新四军,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小组成员曾经参观过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仔细观看过当时留存下的图片、影像等珍贵历史资料,旧址中每一件文物和每一个场景都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先烈们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光辉历程。让小组成员再次重温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奋斗的艰辛。
旧址内刘少奇同志故居
(“重走红色遗迹,传承革命文化“实践小分队张宏伟摄)
这里不仅是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也是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和刘少奇同志生前的故居,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了解革命先烈事迹,深入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革命奉献精神。这将对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和大学生有着很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发挥团员的作用,学习革命前辈事迹。
王小庙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群坐落在中国革命老区——安徽省定远县仓镇观寺乡马厂村东北方向的王小庙,共有174座坟茔,安葬着700多位新四军无名烈士,占地10.6亩。据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秘书长马洪 武教授和有关部门论证,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最大的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群。
定远县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
(“重走红色遗迹,传承革命文化“实践小分队鲁晶晶摄)
我们了解到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群,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烈士最集中的地方。伤员们牺牲后,便由当地老百姓抬到附近的王小庙村北侧的一片荒岭上掩埋。起初,这174座坟茔中安睡的700多位烈士都是有名有姓。官兵牺牲人多了,无法做棺木,就挖一个坑穴放一具遗体,后来,一个坑穴放几具甚至10具遗体。烈士坟墓前插的标牌是白杨树、椿树做的,有一尺左右长,上面写有烈士姓名、部队番号。但随着风吹雨打,牌子上的字慢慢模糊不清了,时间久了,有的被人为破坏了,结果导致了一项共和国之最——全国最大的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群。
为了告慰英灵、缅怀先烈。1997年年初,滁州市和定远县把这里定为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好了4.5公里的水泥路;栽上了常青树3000多棵,当地党委和政府、社会各界捐款筹资12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象征174座无名烈士墓、高17.4米的无名烈士纪念碑。新四军老战士、原南京军区政治委员傅奎清将军题写碑名。王小庙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群引起中央和省市领导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作出重要批示:一定要保护好、建设好烈士墓群,教育后人。
我们在访谈中还知道了这里原本是没有人看守的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有了第一位自发义务看守墓地的老人,是家住墓群附近的新四军老战士杨文秀,他看到这片墓地常被散放的牛、猪拱得一片狼藉,心里很难过。没事时,他就带把锹去墓地添土除草,驱赶牲畜。就这样,老人一做就是二十多年。直到陵园建成,第二任看护人刘玉云接手后,老人这才安心卸下义务承担的重任,如今杨大爷已经去世。刘玉云老人从1998年正式进入烈士陵园看护,后来67岁的梅发胜老人也加入了“接力赛”,继续守候着墓群。
梅发胜老人在陵园擦拭墓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174座孤坟无人管理,三位老人便数十年如一日义务当起陵园的看管人。梅发胜老人说,“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证明,我们活着的人没有忘记为我们牺牲的人!”“每年都有几千人来这里,大部分是学校老师带学生来,这里已经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让梅发胜老人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每年都会有很多各个地方的很多人来寻亲。他们想找到自己的亲人,可是没有任何资料,他们只能无奈的回去。最终在2011年,被媒体曝光后,锈蚀的大铁门进行了更换,陵园东南角出现裂缝的围墙也完全修理好;尤其是陵园正中的纪念碑上,很多大理石脱落的问题也彻底予以解决。也引起了中央和省领导的重视,对墓群进行了规划、建设和保护工作。
如今,为了更好地守护烈士墓园,梅发胜和朱世文把家安在了陵园里,清洗墓碑、清理杂草成为他们每天的任务。作为革命教育基地,每到清明节前后,一些中小学校、机关单位便会组织学生和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和扫墓,守墓老会为他们讲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现如今,县里已将王小庙纳入该县的红色旅游项目之一,和藕塘烈士陵园及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在一条旅游线路上。
安息吧,新四军无名烈士们,人民将永远把你们镌刻在心中。我们不知道,世界上是否还有第二个同它一样有着 174 座坟茔组成的无名烈士墓群。但这里,却是用生命换回民族尊严的钢铁战士休憩的地方。希望不要让热心的人变凉。经济不该是重视民族尊严的理由,也不该是冷落民族脊梁的原因。
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大通街道矿南社区。始建于 1968年。大通“万人坑”教育馆依据“万人坑”而筹建。大通万人坑形成于1943年春,在我国抗日战争纪念遗址中有着重要地位,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疯狂掠夺我国煤炭资源,残害我国矿工的历史铁证。
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
(“重走红色遗迹,传承革命文化“实践小分队丁悦摄)
全馆存列文字解说、文字图片60张,旧社会矿工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98件(个),人物泥塑像91个,日寇侵占大通煤矿期间形成的白骨大坑3条,修建的碉堡两座,秘密水牢一处,还存列着日寇摧残矿工的刑具器械等等。是一处集纪念、教育于一体的景区。包括大通万人坑纪念馆、碉堡、水牢、窑神庙。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安徽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大通“万人坑”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入选全国小学语文课本和初中英语课本,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馆内陈设
(“重走红色遗迹,传承革命文化“实践小分队丁悦摄)
我们了解到了馆内历史:1938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侵占了大通煤矿。在随后的7年间,他们在大通煤矿施行了惨无人道的法西斯统治。日寇推行了奴役政策,采用“以人换煤”的手段,疯狂掠夺我国煤炭资源,造成17000多人死亡,7000多人伤残。他们采用打活靶、蹲水牢、站钉笼、装麻袋等等凶残手段,杀害了无数的抗日志士,仅在1942年秋至1943年春,短短的几个月,就有13000多人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下。死难矿工被抛弃在荒山脚下,后经挖坑等掩埋,形成了白骨累累的“万人坑”。“万人坑”里的具具白骨,都在控诉着日寇的侵略罪行,“万人坑”凝聚着民族的怨恨,见证着中华民族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是粉碎任何企图歪曲历史、美化日寇侵略战争的有力武器。
教育馆现对外开放的展览有教育馆概述、日寇侵占大通期间布局沙盘、矿工生产生活用品用具、矿工上下工流程泥塑、矿工作业场景、日寇残害矿工刑具、大病房概况、三条白骨大坑、秘密水牢等。
名曰“万人坑”,又何止万人? 据敌伪档案统计, 抛进坑内的多达一万三千多人。此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恶的铁证,也是当前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场所。大通“万人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疯狂掠夺我国煤炭资源,残酷迫害我国矿工的历史见证。铭记日寇侵华罪行,对于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宿州市烈士陵园现为安徽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宿州市历史建筑,座落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雪枫路1号。宿州烈士陵园徽派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群。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馆名为张爱萍将军题写。
宿州市烈士陵园
(“重走红色遗迹,传承革命文化“实践小分队朱叶如摄)
纪念馆分为三个展厅,中厅为雪枫同志生平业绩陈列馆,展出数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各种文物资料,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角度,全面客观地介绍了彭雪枫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东厅为淮海战役纪念厅、西厅为宿州市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牺牲的革命烈士事迹展厅。
造型美观、气势宏伟的彭雪枫纪念馆是一座具有浓厚的徽派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群。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馆名为张爱萍将军题写。纪念馆分为三个展厅,中厅为雪枫同志生平业绩陈列馆,展出数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各种文物资料,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角度,全面客观地介绍了彭雪枫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东厅为淮海战役纪念厅、西厅为宿州市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牺牲的革命烈士事迹展厅。
园内烈士墓群
(“重走红色遗迹,传承革命文化“实践小分队 朱叶如摄)
烈士纪念碑在雪枫塑像和纪念馆的中点,耸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为塔型建筑,高26.7米,基座长宽各为44米,全部为白色大理石砌成,正南面镌刻着陈毅元帅题写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苍劲雄浑。碑前广场有3000平方米,全部为花岗岩地板,彰显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的雄伟高大,突出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宿州革命烈士纪念厅
(“重走红色遗迹,传承革命文化“实践小分队朱叶如摄)
宿州革命烈士纪念厅宿州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从土地革命时期,英勇的宿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年轻的生命。本馆主要是对我市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介绍,让广大青少年知道本地区的革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增加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作为皖东北革命根据地,刘少奇、彭雪枫、张爱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相继在宿州建立抗日组织,领导皖东北人民抗击日寇,取得了辉煌的抗日成就。在抗日战争中,宿州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纪念馆主要是纪念抗战英烈彭雪枫以及双堆集地区围歼战,这场战役为夺取淮海战役全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整个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曾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
该陵园于1951年开始建设,1959年建成并对外接待参观,是国家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宿州市成立最早的综合性公园。2013年底建成使用的陵园烈士墓区,集中安葬零散烈士,现安葬有名烈士400名,无名烈士228名,总计628名,大多是宿州本地烈士。其中生年不详的广元籍烈士许士奎是在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双堆集战斗中牺牲,2013年其墓地迁移至宿州烈士陵园。
组员们线上讨论实践地点
(“重走红色遗迹,传承革命文化“实践小分队石欣欣摄)
在访谈了这么多的红色遗迹之后,我们不禁感叹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从苦难中来,我们从那部热血奔涌、震撼人心的历史中来;一路硝烟一路战火,一路鲜血一路牺牲,我们正是从革命先烈们一次次转危为安、转败为胜、转坎坷为通途的努力奋斗中来。前人遍尝苦难,我们安享幸福,前人倍历艰辛,我们应再创辉煌。可是,幸福起来的我们不想承认自己曾经是奴隶,也不屑于承认自己曾经有过英雄。不知不觉中,我们荒弃了人格,丧失了信仰,忘记了未来对历史的寻问,淡漠了大树对根须的感恩。
组员们对本次实践的感悟
(“重走红色遗迹,传承革命文化“实践小分队石欣欣摄)
狄德罗说,除去真理和美德,我们还能为什么事物感动呢?把他的话反过来设问,青年如一味从个人苦乐出发,该怎么获得挺直身躯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种状况、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的,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手中时,我们是否有能力纂承历史的灏卷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我们面对波澜壮阔的历史叩问,我们是否能扪心无愧、安然自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风范,“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坚定信仰,砥砺品格,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在红色基因号角的崔进中绽放耀眼的青春光芒,在自己的角色担当中演绎绚丽的生命精彩。
组员们对本次实践的感悟
(“重走红色遗迹,传承革命文化“实践小分队石欣欣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89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