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拉弦乐器:舞钢轧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追溯栗黍之源、弘扬非遗文化实践队
2021年2月5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追溯栗黍之源、弘扬非遗文化实践队队员赵赛雅在自己的家乡河南平顶山,开展了以宣传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平顶山不仅是一座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独特文化个性的城市。这里古为豫州地,殷商时期,就居住着应部落;西周为武王宗室应侯封地。悠久的历史,堆砌了平顶山多姿多彩的遗存;多元的民风民俗,酿造了平顶山厚重的文化蕴涵。
河南省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民间艺人郭九州家保存的一把祖传的古轧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但依然能演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以轧琴传承人郭九州为代表的郭氏家庭古轧琴演奏乐坊,还常年活跃在当地农村,为村民带来古琴的悠扬,活跃已经富裕起来的百姓的生活。2007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钢市轧琴入选第三类民间音乐,郭九州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轧琴,又名“亚筝”、“轧筝”,俗名“滚琴”、“拂琴”、“水琴”。是我国最早的拉弦乐器。它是在弹弦乐器——筝的基础上,经过改制而逐步形成的。最早的轧筝,构造基本和筝相同:七弦,用竹棒擦弦发音,形制古朴大方,音色细腻柔和,演奏方法独特。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广西、福建、吉林等省。是我国拉弦乐器的最初形式。《旧唐书》卷29《志》第九“音乐二”记载:“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从目前资料可知,作为我国最早的民间拉弦乐器,轧筝最迟在唐代就出现了。
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郭氏家族传下来的轧琴,是郭九洲的先祖代代相传,传至今日的,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轧琴由琴弦、琴面、琴头、琴尾、弦轴、琴码、琴梆、琴底、琴箱和马尾弓10部分组成,琴身长66.5厘米,琴头宽13.5厘米,琴尾宽9.5厘米。琴底、琴梆、琴面均由桐木制成。面板表面中间拱起,呈半弧形。底扳平直,中间开有圆孔。马尾制成弓,蚕吐之丝制成弦。琴箱呈半管状,张弦9根,弓长40厘米。面、底板胶合而成共鸣箱。琴面两端设有岳山,张丝弦(用老弦)10+根,弦下施柱(用野生酸枣树杈)。用高粱秆制成擦弦杆(取最上一节,去穗、去皮,涂松香末),作为琴弓拉奏。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中学习轧琴者寥寥,郭家轧琴演奏技法面临失传的困境。舞钢市文化局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决定对郭九洲家祖传的古轧琴进行保护挖掘。2004年,市、乡两级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制作了6把轧琴、15套演出服装,建起了袁门村古轧琴演奏乐坊,还制定了轧琴的五年保护规划。袁门村轧琴演奏乐坊组建起来后,不仅学习传承经典的老曲目,还将古老的轧琴演奏曲《大开首》、《高山流水》等曲目进行加工润色后录音录像,并与时俱进,创作了《十七大精神照征程》等不少反映现实生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目。尤其是进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古老的轧琴演奏再次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84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