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黑陶,万世珍宝,龙山黑陶不仅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更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黑陶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1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齐承陶韵实践团带着对黑陶工艺的好奇与敬意,来到两城黑陶厂,在非遗传承人刘加东的带领下体验黑陶传统工艺之美,并就附近居民对黑陶文化的了解进行走访调研。
实践队员调研的两城黑陶属于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使用的陶土是独属于两城镇的特殊土质。黑陶在中国古代主要作为礼器和生活用具,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其作为观赏收藏的价值逐渐提高。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曲阜师范大学齐承陶韵实践团参观了两城黑陶厂,初入工作间,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副副静谧雕琢的画卷,所制瓷器美观大方,形态各异。实践队员采访了非遗传承人刘加东老师,队员在与刘老师的交谈中发现了他对黑陶工艺的热爱和对传承非遗的坚定信念,在他的身上似乎也能看到黑陶的特质:沉稳坚韧,而又热忱专注。
实践队员了解到,黑陶制作包括拉胚、雕刻、磨光、烧窑以及最后的处理整修,每一个陶器的制作少则二、三天,多则四、五个月,每一个环节都要磨练匠人的技艺与心性。刘加东老师一边带领团队成员体验拉胚技术,一边讲解其中蕴含的古人智慧。他介绍到,光是拉胚需要多年的技艺才能完美掌握其中的厚薄程度;雕刻若没有几年的功夫,做不到下笔即成;磨光也需要人工用石头等硬物,不厌其烦的将其磨亮;最后的烧窑也要掌握火候,稍不注意,便会功亏一篑。黑陶人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深感动团队成员,抱着对制陶工艺的好奇与敬意,队员们也体验了一把拉胚。双手沾水润湿,轻抚着拉胚机上细腻、润滑的陶泥。脚踩踏板,体验手中陶泥旋转时的快感。在刘加东老师的指导下,队员手中的泥胚逐渐成型,变幻多样,一时间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制作过程中队员们也深刻感受到黑陶制作过程的艰难,真正领略黑陶工艺的风姿与魅力和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疫情防控期间,黑陶厂的发展也备受影响。黑陶制作也由于客户订单的减少而被迫停止,直接影响黑陶厂的收入来源,但这也恰恰是探索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最佳时期。非遗传承人刘加东老师不但没有放松对产品的要求,还通过自主探索和思考,创新黑陶制作方法,推动黑陶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如此,刘老师还创作出一系列为抗疫加油鼓劲的黑陶作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为了解普通民众对两城黑陶的了解情况,实践团队还前往两城黑陶厂附近的街道办事处和小区等地,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一步探索黑陶技艺的传承及发展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当地居民了解并熟悉两城黑陶文化的起源,并对黑陶产业的发展前景抱有很大的信心,他们对黑陶制作工艺也有极大的兴趣,并且十分愿意体验黑陶工艺制作过程,感受黑陶文化中蕴含的独特魅力,为家乡历史的传承和黑陶文化的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队员们还了解到,如今两城黑陶在政府的保护与扶持下,已逐渐从过去的民间艺术品向装饰品、收藏品转变,其制作工艺也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不断创新。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城黑陶仍面临缺乏品牌效应,融资渠道单一、传承人才断层等重要问题。
泥火交融中传承非遗技艺,黑陶制作工艺彰显工匠精神。黑陶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孕育的一颗璀璨明珠,被当今社会各界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探访两城黑陶厂,实践团队所见的不仅仅是黑陶本身的美观大方、形态各样,而是在黑陶中蕴含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传承工艺的坚定信念。四千多年来中国传承的不仅仅是黑陶器具本身,更是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82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