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的胡傲天于2021年1月23日参观了本县的文化馆及烈士陵园,并对社区的人民群众进行了文化宣讲,在此过程中他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学习了黄河流域文明,此番行程也让他收获颇丰。
在出发前,他提前询问了长辈并了解了当地的文化馆及烈士陵园:清嘉庆年间,安阳一带出现“彩扮莲花落”,艺人分角扮演人物,有了戏曲的雏形, 后有内黄县一姓赵的艺人,把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加了进去,逢年过节化妆登台演出一些短小节目,群众称为“内黄落子”,为纪念此戏剧文化,内黄县人民政府于2006年建造了内黄县文化馆并投入使用;为弘扬先烈精神,激励后人继承革命遗志,牢记民族仇恨,发奋图强建设祖国,内黄县人民政府于1956年经省政府批准,在县城东关杏花岗故址,辟地百余亩,建起了规模宏大的烈士陵园。先后将寄葬于村头、田野的烈士遗骨迁入陵园,建成墓群。陵园苍松翠柏掩映,绿草花卉环护,修竹翠柳低垂,碑碣祭石肃立。每逢清明时节和重大节日,都有成千上万的干部、工人、农民、学生、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先烈们的子孙等前来献花致敬、扫墓封土,恭读祭文,寄托哀思。
图为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学生胡傲天来到陵园
逝去的是岁月是历史,却不是一种情怀。进入陵园,看着那一尊尊的墓碑,心情就顿时变得沉重起来,那每一尊墓碑里都是一位都是一位为国家牺牲性命的烈士啊。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会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消失。忠诚、勇敢、无畏和无私,终将会跨越历史的长河,使万千人的心灵为之震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我在参观陵园时觉得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时光漫漫,许多往事都会如同过眼云烟,但是,这些为我们的祖国牺牲的人们,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因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用血红的鲜血换来的。
图为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学生胡傲天参观陵园
青山埋忠骨,碧血染红旗。看着刻着战士形象的浮雕,听着属于他们的故事,我们不禁感慨,为了创造一个机会,为了国家的胜利,多少人用他们的肩膀默默承受,扛起一片天。有人受伤了,有人倒下了,有人牺牲了,可他们前进的步伐却没有停止,他们知道只有不停的前进才会有胜利的希望,才不会辜负战友的牺牲。作为中国人,我为他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据民国二十一年(1932)三月三日《河南民国日报》载《唠子腔》一文介绍:“唠子腔底起源时代不可考,我曾问过一个老汉,他说他小时也有,而且很久很久以前就有,因此最低限亦须在七八十年以外。”从民国二十一年上溯八十年,正是清道光年间。安阳县白龙庙戏楼上有安阳县南乡郭某落腔戏班,于清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初七日的题壁,书有掌班人、管帐人姓名及演出剧目《兰(蓝)稿(桥)》、《花墙》、《借当》、《沙滩》、《双焕(换)》等。这更可说明落腔在清道光年间已经形成了。咸丰年间,武安(当时属河南)落腔艺人希顺曾先后四次到漳河南搭班,并到内黄与赵姓艺人组班传艺。
图为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学生胡傲天来到县文化馆图书馆
落腔在豫、冀、鲁、晋一带具有一定影响,是一笔珍贵的且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它既具有一般戏剧的共同特点,又有其独特形成和成长的发展规律,对于研究当地以及中原地区戏剧史的文化形成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发掘、抢救和保护落腔,不仅可以使这一优秀稀有剧种得以传承和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的戏曲文化宝库。300多年来,内黄落腔历经风雨能产生于此,发展于此,可见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落腔拥有豫、鲁、冀、晋四省交界地区的广大观众,保护、传承、创新落腔艺术,对于丰富当地及邻近地区民众的精神生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学生胡傲天参观县文化馆
这次的文化寻访虽很短暂,但他的收获却不少。经过这次的寻访与参观,不仅让他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民族气质、革命精神和高尚风范,也让他领略了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黄河文明的源远流长。作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青年接班人,他一定会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将黄河文明弘扬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74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