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下午14时,山东大学材料学院生财有道团队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对第二次实验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实验的方向进行了初步讨论。
团队成员进行了线上实验,主要内容是对试样进行酸洗和感应加热。
酸洗与之前的步骤一致。酸洗后的试样放入烧杯中,加蒸馏水没过试样,在超声仪中进行清洗,之后放入烘干箱进行烘干。感应加热前,清洗烘干的试样要放在陶瓷片上,在加热的玻璃壳外放置红外测温仪监测实时温度。为控制变量,尽量保证每次试样放置在同一位置,每次加热相同时间。实验时对试样进行分类,一部分加热到600℃左右,一部分750℃左右。实验过程中除了记录加热温度,还要记录频率等。
经过总结,团队成员发现不同加热温度下得到的试样表面呈现不同的氧化色彩,较高温度下更偏向蓝色,较低温度下更偏向红色,成员推测这与氧化膜的厚度有关。通过将感应加热后的试验进行检测后,团队成员发现,经过感应加热后,材料表面的氧化膜呈纳米级别,材料的耐磨性、润湿程度和生物相容性都有了提高。但同时,经过团队成员对数据的分析,发现无法得出具体的温度与氧化膜厚度,尺寸和性质之间的特定关系,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无法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实验时团队成员只能通过对加热时间的调整粗略判断最后温度,并通过红外感应仪记录下最高温度,但即使是相同的加热时间,最高温度仍然会有不同,偏差大约在±50℃左右。另一方面,进行感应加热时,加热和降温都是持续进行的,并不是快速加热、保温、快速冷却的情况,但团队成员记录的却是最高温度,这可能也会对实验数据的偏差造成一些影响。
目前最好的改良方法就是选择更先进的设备,但是就现有条件来说还达不到,因此,团队成员对未来的实验方向要做相应的适当调整,如用不同的酸洗进行去合金化、调整感应加热方式改变氧化膜形貌、改变其他外场如超声场等等。
此次实验让团队成员积累了经验,并对未来实验方向有了新的想法与思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64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