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音乐逐渐地融进人们的生活中,而音乐的创作、表现、意义都根据文化和社会环境而有所不同。8月中旬,我们“近乡情怯”社会实践调研团组织成员分别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了调研。在深入调查了解当地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音乐表现方式。
文水鈲子
文水鈲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流传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因表演中使用俗称“鈲子”的特制铜质小钹而得名。文水鈲子起源于当地古代祈雨仪式,逐渐与民众的生活习俗结合,成为迎神赛社和日常迎宾的仪仗音乐,在演奏时用乐器模拟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文水鈲子音乐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频获殊荣,被誉为“三晋锣鼓中的一绝”,成了文水县传统艺术的名牌。
图片一
文水鈲子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其风格豪放雄浑,粗犷奔放,古朴厚重,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祈雨文化的缩影,传承着华夏农耕文化的精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对研究当地祭祀文化、民间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对研究黄河文明、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和音乐创作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嘉峪关民间小调
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量河东地区移民迁居到嘉峪关,与本地居民杂居共处,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小调得到升华和完善,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体系,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等特点。
嘉峪关小调的节奏整,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伴奏乐器有二胡、板胡。歌词格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五字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
图片二
嘉峪关小调语言朴实、词句生动、形象鲜明、曲调优美,给人以享受、启迪和力量。其所反映的题材内容种类丰富,可分为下列类:劳动生活类、爱情类、传说故事类、教化风俗类、,新词类。近代以来,小调亦用以宣传革命思想,对于现代人们生活提供了一种信心,给我们乐观积极的动力。
青林口高抬戏
青林口高抬戏指流传、活跃于川西北地区江油青林口古镇的一种民间乔妆戏表演,又称作“飘色”或“抬阁”。每年农历二月初一,青林口古镇都要举办传统庙会,当地这一习俗已沿袭多年,每年这个时候都要扎高台、唱大戏。
清乾隆年间,青林口古镇便有了高抬戏这一表演样式。高抬戏表演的特点在于不需要舞台戏楼,是用传统艺术绑扎手段将民间传说中的故事物化为鲜活的艺术形象并以戏剧片段的形式定格于高台之上,再以人力将其托起以供观瞻。
高抬戏在人物造型基本上采用民间传统年画的“构图”方式,造型十分夸张,特别是巧设“机关”将剧中人物“悬于空中”,造成角色与角色之间若即若离,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看起来飘然若仙,充满了浪漫色彩。
图片三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每个地方的传统音乐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音乐的意义也有所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才组成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在现代音乐发展迅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多去关注了解传统音乐,让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流里能够流传并延续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30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